content

從臺灣風災看政府的馴服(圖)

 2009-08-21 20: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世事真是莫測,意氣風發的馬英九政府在這次臺灣風災中,遭遇莫大的批評和困境,甚至有風雨飄搖的感覺。國民黨主動放棄專制獨裁,走入現代政治文明,在民主中失去了政權,但又以民主的方式重新贏得政權之後,再次面臨一個繼續走向成熟的考驗。永遠面對考驗、永遠面對批評,永遠面對下臺……,這恰恰是民主與專制政府的不同之處。


看到一些評論嘲笑臺灣,諸如:「民主無能、國際笑話、民主不如專制、只會選舉不會救災……」的說法,很覺得可笑。其實,民主政府遭遇類似的處境是極其普通的,也是最為正常不過的,因為它們幾乎永遠處於批評和反對之中,幾乎任何一項政策或者行為都有批評和反對的聲音,區別只在於多和少而已。專制政權下看不到反對者,並不意味沒有反對者;聽不到或者很少聽到批評,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或者問題更少。這很簡單呀,難道需要總是重複類似的道理嗎?

當然,馬英九政府可以確實有種種的問題,但我不敢說專制政府面對同樣的狀況就做得更好。有人拿大陸的救災來做比較,我想這明顯是不公平的,信息公開和封閉、輿論自由和控制、權利張揚和壓抑……,根本不會有可比性;而「民主無能,民主不如專制」的結論,肯定也是武斷和不準確的。比如,很多問題至今都不能觸碰和談及,怎麼比呀?咱那結論不可笑嗎?

我們應該承認,政府即使由精英組成,卻絲毫不是萬能的。從本質上說,政府既有人性之惡,更有人性一切的弱點,不僅會犯錯誤,也會懶惰、笨拙、僵化、漏洞百出……,再加上掌握權力,更會腐敗、營私、作惡、破壞規則……。需要自由輿論時刻不停地批評和反對,需要自由民意時刻不停地監督和督促,一直給予足夠的危機和壓力,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政府之惡,讓政府更好的為民眾服務。這種批評和監督的壓力,只要有政府,就需要永遠保持下去,即使民主制度成熟了,依然如此。輿論民意的自由度一旦減少,批評反對的力度一旦降低,權力就會增加作惡的機會和程度,這是必然、一定的。

其次,民主制度允許批評,保護批評,有批評和反對的自由, 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起到了鼓勵、縱容、甚至誇大批評和反對的作用。而民眾也沒有奴隸式感激心態,政府做的一切都是政府應該做的,有不滿就會毫無顧忌的表達出來;自由輿論也時刻以批評和反對為榮,爭相恐後報導和炒作負面消息……。

這一切的結果是什麼?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馴服的政府, 而不是一個偉大的政府。在風災中的馬英九政府,我們看到的不是感恩、歡呼,而是鞠躬、道歉、辭職、追責……,甚至肯定還不能完。一個馴服的政府,馴服於輿論和民意,也必然馴服於法律和規則,更會馴服於道德和職責,最終將造就一個秩序和文明的社會。

有觀點認為這樣的狀態影響了政府的形象、公信和效率,我想這也是很可笑的。虛假的光輝形象怎麼會有公信?不被馴服的政府怎麼會有效率?其實都是很簡單的道理。在這一點上,我們只是由於信息封閉和目光短淺,看不明白而已。專制政府的所謂效率,只是「顯得和說得」比較高而已,只要信息同樣公開和自由,我們就會看到「高效」的真相和破綻。

輿論只要自由,沒有必要特別正確和公正;民意只要自由,沒有必要特別克制和理解。只要不滿你就喊,這就是民主的特點和標誌。其根源也很簡單,就是民主,就是選票和自由,它們給予了人民馴服權力的力量。因為它們可以決定政權的去和留,是權力的最終來源,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馴服權力;這一切的結果,一個馴服的政府,必將壓迫和督促政府做得更好,真正做到廉潔、高效、為民服務。

或者說:即使馬英九政府真的確實能力不足,在民意中失去支持,甚至在將來的選舉中失去政權,從而有機會讓更有能力的嘗試一下,給人民更多更好的機會,這對於民眾和社會來說,又有什麼壞處嗎?

民主社會,官不聊生;專制社會,民不聊生。我們可以適應不聊的生活,但我們如果以自己的「民之不聊」嘲笑別人的「官之不聊」,那就實在是太搞笑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魚刺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