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慈禧引窩窩頭進清宮 歷史名人牽出的美食

 2007-10-12 22: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帶著一千餘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飢餓難忍。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后。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嚥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

窩窩頭和慈禧

窩窩頭是用玉米麵或雜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留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

關於窩窩頭,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帶著一千餘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飢餓難忍,疲乏不堪。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后。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嚥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後來她回味起來,覺得這個窩窩頭比御膳房的珍饈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駕迴鑾以後,便命令御膳房為她做窩窩頭吃。御膳房廚師仿照民間窩窩頭的樣子,用細玉米麵、黃豆面、白糖、桂花加溫水攪拌,一斤面捏成一百個小窩頭,蒸熟以後金黃閃光,形似寶塔,吃在嘴裡甜香可口,別有風味,受到了慈禧的稱讚,小窩窩頭也隨之成了清宮中的有名小吃。

西施和炒西施舌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間傳說的佳話頗多。在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眾說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歷史傳說中,有這麼一段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其實「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個品種,屬瓣鰓軟體動物,雙殼貝類,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楚霸王項羽和燒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此菜更作為眾菜之首被推上席間,讓眾食客大快朵頤。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併相烹,調以各種佐料。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吃飯每頓飯菜無二樣,這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製後,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麼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至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事跡,「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