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假如陳景潤活在今天

 2005-08-16 05: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讀中學時,老師向我們班介紹中國已故大數學家陳景潤時,說他把一生奉獻給了數學,除了數學以外,幾乎什麼都不會,有一次回家時,雖然帶了鑰匙,卻不得其門而入--因為他不會開門!

  然而,就是這一位生活中的低能兒,才能心無旁騖地去嘗試摘下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王冠上的明珠,即使是文革期間也在偷偷地搞研究,最終把哥德巴赫猜想論證到了「1+2」,為中國人爭光。連自視甚高的大和民族,也對陳景潤心悅誠服,稱許他是「圓周率之父」祖沖之之後,另一位值得日本人佩服的中國數學家。

  鄧小平在1974年第二次復出之時,讚揚陳景潤說:「這一段時間一些科研人員打派仗,不務正業,搞科研的少。少數人秘密搞,像犯罪一樣。陳景潤就是秘密搞的。這些人有了成績,究竟算是紅專還是白專?像這樣一些世界上公認有水平的人,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三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顯著成果,綜合國力空前提高。按理說,生活條件好了,社會安定了,「有一千個陳景潤」的時代也應該到來了。可是,事實又如何呢?恐怕正好相反。

  前些年,中國高等教育界從「先進國」引進了一套據說是很先進的「量化評估制度」。在這個制度下,中國高校教師能否升職加薪,取決於他們每年發表的論文量,參加的學術會議量,出版的專著量等等。

  「先進國」的「量化評估制度」原本是好的,可惜一到中國就「橘淮為枳」,成為「學閥」和「學霸」用來鞏固地位、謀取私利、排除異己、打壓賢才的利器。數學大師丘成桐所舉出的兩個例子,不過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假如陳景潤活在今天,他當然不必「秘密搞,像犯罪一樣」,但是他的研究成果恐怕發表不了--因為他沒有錢買學術期刊的版面;即使他有一定的學術地位,但是因為不知巴結權貴,所以恐怕很難被「有關單位」選派出席國際數學會議;尤有甚者,他的科研成果可能會被「打派仗,不務正業」的「科研人員」據為己有。

  文革看來還是好事,至少對陳景潤而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輕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