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他們為何拋妻別子奔進城

 2004-06-12 17: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重慶朝天門二碼頭的打工隊伍裡面,年齡最大的當數65歲的楊明達,在打工之前,他是村裡的支書,所以人們至今稱他為「楊書記」。

  楊書記乾瘦,頭髮已花白,牙齒一顆不掉,肩上能挑150斤。他打工8年了,有兒女3人,兒子也在重慶打工,兩個女兒則遠嫁廣東和湖南。

  連村支書都領頭到重慶打工,這個村莊讓記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顛簸,我們抵達了合川市太和鎮,這裡離楊書記的老家隆興鎮新田村,還有十多里的路程,不過已經不能通車,只能租摩托車代步。路邊就是懸崖,摩托車在泥濘的山路上「扭秧歌」,驚險了1個多小時後,終於到達了新田村。

  沿著田埂往楊書記家走,一路上卻有不少田地雜草叢生,一看就知道已經拋荒。正是春耕的季節,有幾戶在犁田,都是年近半百的老頭老太太扶犁牽牛。楊書記說,「在村裡找不到18歲以上、30歲以下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

  現任村支書叫秦邦銀。秦書記告訴記者,「我們村一共1689人,出門打工的大約900人。」

  這背後,農業稅費的一路上揚,是村裡「打工潮」的最大動力。秦書記告訴記者,「1991年上繳糧之後,還可以分點錢,到1996年稅費就開始往上漲, 1999年到2000年最不得了,那幾年,每人要交160公斤穀子、20公斤麥子,還要交160塊錢,這是什麼概念?你把莊稼種了,全部交出來都不夠。」

  離楊書記家幾百米,有幢破舊的土磚房,屋殘瓦舊,大門緊鎖,門上祈福迎春的門聯,猶帶著尚未褪盡的殘紅,門前的田地已經荒廢,只有幾樹梨花獨自盛開。村民們介紹,主人供孩子上高中,家裡又沒人出門打工,成了全村的爛賬戶,親戚朋友借遍了,連村裡的提留,至今還欠著1600多元。今年2月底,這家人不辭而別。村裡人都議論:「欠這麼多錢,只怕再不會回來了。」

  秦書記扳指算了算:「一個勞力平均產量 250公斤稻穀,值350元錢,各種成本相加為270多元,一年的利潤也就70多元。」

  新田村現在30%的土地拋荒,這些土地成了村裡巨大的難題,因為土地雖然沒人種了,但上級政府仍按田畝向村裡收取農業稅,秦書記沒辦法,只好將村幹部的工資款墊上去補這個缺口,從2002年上任,村幹部們沒拿過一分錢工資。

  秦書記告訴記者,「新田村的人均年純收入400元,其中打工收入佔了其中一半。」不過這些錢很少投入到生產發展中,從記者的調查來看,這些錢有三個去向,首先是購買種子化肥,以維持農業的簡單再生產;其次是供子女上學,這是一筆主要的開支,一個小學生一年的開支是400多元,一個初中生為1000多元,一個高中生則為2000多元,而供養一個大學生,一年得8000元左右;第三才是用於修建樓房,對於村民來說,這是最奢侈的支出。

  秦書記現在最擔擾的,是「學費能不能壓下來一點,不然越來越多的人讀不起書了」。

摘自《青年知識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