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哥倫比亞」號失事,誰贏、誰輸、誰被批評?

作者:陳雅莉  2003-02-05 17: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月1日美國「倫比亞」號太空梭不幸失事,美國全國上下舉國哀悼。 事故原因還要等幾個月才能最後真正查清,然而這一慘劇所引起的各種爭論和政治餘波已經開始在華盛頓顯現。

「哥倫比亞」失事,小布希是政治贏家

在對伊戰爭像箭在弦上感覺就要打響,美國人擔心最多的是對付薩達姆會帶來更多的恐怖主義威脅。正當鮑威爾國務卿準備到聯合國上作最後努力,勸說國際社會支持美國對伊戰爭。正是美國人心理緊張的時候,「哥倫比亞」號掉的不早不晚。 「哥倫比亞」失事本身以及後來電視長時間跟蹤的大規模尋找遺骸工作帶給美國公眾直接的心理刺激,讓本來就感覺大戰當前而脆弱不堪的公眾更感前途的不確定性。小布希總統因此將是這一事件的最後贏家。

從美國歷史上看,歷次重大慘劇都使美國國家更加團結,加強美國公眾對自己政治領導人的支持。從里根時期「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克林頓時期俄克拉荷馬爆炸案帶動克林頓政治生涯的「復活」,到9/11恐怖主義襲擊重塑小布希政府的政治威信,在舉國默哀時候講話的總統會是最能贏取公眾支持的總統,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政治分析家 威廉.史耐德(英文名:William Schneider)說,「布希總統應該會挺身而出,利用如此深重的災難來團結全民。」史耐德認為「哥倫比亞」失事換來的民眾支持更多地會體現在對小布希政府最近提出的財政預算上,而不是對伊戰爭。這次小布希政府提出的光是對軍隊的預算就高達2萬7千億美元,是美國之後20個軍事開支最高國家的總和。不包括可能要打的對伊戰爭,小布希政府本財政年度和下一個財政年度財政赤字預測將出現300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

史耐德認為美國民眾對小布希政府的支持之所以不會更多體現在對伊戰爭上,是因為很多美國人雖然同意薩達姆對美國是一個禍患,但是認為它是一個長期問題,而不確定為什麼一定要現在對伊開戰。「為什麼非要現在打」是一個簡單,但縈繞在很多美國人心中的疑問,史耐德說。

誰是輸家?

「哥倫比亞」號失事對國際空間站項目是一個巨大打擊,有分析家講連帶受打擊的是美國同俄羅斯在空間項目領域的合作。

美國國防信息研究中心(英文名: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的副主任、軍事空間項目專家特麗莎.赫金斯(英文名:Theresa Hitchens)在接受《華盛頓觀察》週刊的採訪時說,「很明顯航空飛機掉下來最受打擊的除了美國一方,還有同美國合作的俄羅斯。因為如果我們從載人航天發射暫時出了局,那麼俄羅斯人就不得不承擔最重的負擔。」

然而,美國國防信息研究中心的莫斯科分部的負責人伊萬.薩弗蘭切克(英文名:Ivan Safranchuk)卻認為俄羅斯在這一事件中會「得」大於「失」。

「俄羅斯人對哥倫比亞號失事的一個總的反應是俄羅斯終於有機會『賣得動』其空間技術能力,即讓美國人認識到俄羅斯是聯合空間項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薩弗蘭切克說。他說俄羅斯一直擔心美國會切斷和俄羅斯在此領域的合作。

薩弗蘭切克說俄羅斯的空間項目一直有經費不足的問題。雖然經費有限,但是俄羅斯因為在長時間載人探險管理方面佔據領先地位從而在國際空間項目中仍然受人尊敬。

美國航空航天項目往哪走?

小布希總統在「哥倫比亞」號失事的當天已經保證說「我們走向太空的旅程將會繼續。」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美國小布希總統已經決定給美國家航空航天局2004年度的財政預算增撥4.7億美元,從而將航空航天局的預算總額增加到154.7億美元,使得向國會提出的財政預算赤字更創新高。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一項目不應被放棄,反而應該得到更多預算以提高宇航項目的安全性。

對於美國航天航空局來講,更多經費流入同時帶來一個頭痛而辛酸的問題:下一步從什麼地方開始。

這裡有兩個懸而不決的問題需要回答。在「挑戰者」號失事之後,美國科學界就有人呼籲製造在緊急事故中可以將宇航員帶離太空重返地球的彈出救生系統,然而美國航空航天局一直對此問題不知為何遲遲不做舉動。一直到「哥倫比亞」號出事,這一問題又回到公眾討論桌上。

另一個問題是前任國家航空航天局高級官員,首席科學家諾爾.赫音諾斯(英文名:Noel Hinnders)提出美國航天航空局應該加速實施本來就有的「空間發射倡議計畫」,專門建立運送航天員的太空梭,而其它後勤方面的補給或科學實驗材料都由自動的、無人飛行器完成,以減少宇航員所承擔的風險。

赫音諾斯在美國國家廣播電台上說,「到底多長時間可以完成專門運送宇航員的飛行器,這對國家航空航天局來講是一個挑戰,需要在儘可能快的時間裏應對這一挑戰。 如果美國下了決心做一件事情,那他就有能力以比較快的步伐完成。如果我們不得不作,我們就能做。」赫音諾斯說他預計10年之內美國會建造好這一更安全的宇航員運載器。

哥倫比亞號的失事也將使美國航天航空局重新評估是否應該允許私人諮詢機構參與美國的航天項目。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是美國將加強政府對航空航天項目的控制。

最大的批評:航空航天項項目是宗教和軍事的混合物?

伴隨「哥倫比亞」號的失事而來的是對美國航天航空項目尖刻的批評。批評家說國際空間站這一項目「沒有實際價值」、而「有緻命危險」,國際太空站和宇航飛機除了支持彼此的存在之外其實沒有什特別的任務。也有批評家說這種項目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美國人執迷於複雜科技,而人會出錯,科技也會出錯,所以想進行科學探險沒有什麼錯誤但是應該將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比如在太空中使用機器人或者動物進行必需的試驗。

保護這一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則說,國際太空站已經重新訂立運行方向,更多重視生命科學項目的研究。而且,有國際空間項目的存在,人類才有可能繼續探索去太陽系裡其他星球的路程。

美國航天航空局發言人道格拉斯.皮特爾森也說發生這樣的慘劇,「我們需要停下來,退一步仔細審視錯在哪,怎末改正這一錯誤,然後向前進。作為一個全球領導,我們必須去做。」

加拿大約克大學的歷史學家大衛.諾貝爾(英文名:David Noble)認為美國的空間項目是宗教和軍事清結的混合物,航空航天項目的軍事價值一直很清楚,但是其宗教內涵卻一直被人忽略。諾貝爾通過研究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各種文獻資料,發現萬伯朗等美國早期空間項目的創始人和所有宇航員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通過引用萬伯朗等人的話,說明美國的空間項目發展明顯充滿了宗教狂熱色彩。諾貝爾著有《技術的宗教:人之神聖和發明精神(英文名:The Religion of Technology: The Divinity of Man and the Spirit of Invention)》。萬伯朗在四十年代提議建立空間站項目。

諾貝爾稱小布希總統在「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的講話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到了「奇怪」和「嚇人」的地步,諾貝爾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上」說「我無法想像任何一個別的國家領導會說同樣的話。」諾貝爾說這使得他不得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空間項目充滿基督教色彩而是以忽略地球上的人的要求為代價,那不是所有人都信教,如此來說花這麼多錢和代價追求這一項目對一些人有失公平。

評論中國宇航飛行項目

赫金斯說她知道中國一直有心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國家能將載人飛船送入太空。「我懷疑類似哥倫比亞號的災難事件會動搖中國的信心。據我所知,中國樹立這一目標已經有些時候了,而且非常接近成功實現這一夢想。而且我相信太空項目對中國來講事關國家威望,中國不會輕易放棄。」

《華盛頓觀察》週刊,2003年第5期(總第21期),2003-2-5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