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1年6月11日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
如今,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些房地产企业,并不为过。钱袋子里有钱,才能买米下锅,要是没钱,如何去买米?
可以预料,未来的几天,有句话会成为热点:“那些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的人很难有机会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一样。”
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在今天看应该是已经失算了。而部分房地产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
随着海外融资规模的下降,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钱袋子恐怕是会越来越瘪。
关于房企的融资情况,始终有争论。比如前段时间,关于恒大的传闻就不绝于耳,各种猜测频起。
当然最终,这场争议最后以恒大的一纸声明告一段落——“(恒大)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成立25年来从未出现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
不少人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但尽管如此,房地产行业依然让人看到一许“痛处”——那就是海外融资规模的缩小。
近年来,由于国内融资渠道的收紧,海外融资成为中国房企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渠道。从2019年起,房企海外融资屡创新高。根据中新网2020年初报道的数据:“2019年全年,中国房企海外融资金额高达752亿美元,同比上涨52%。2018年这一数据为496亿美元。”
到了今年年初,有媒体对房企2020年海外融资数额做出总结:“2020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
从势头上看,直到2020年的年底,海外融资规模还是持续增长的。但是,到了2021年5月,这个势头戛然而止。
日前,有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房企海外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约1511亿元,同比下降约29%(较2019年下降约47.4%),为2018年以来最低点。”从具体时间段看,今年融资出现了“高开低走”的局面,根据媒体统计:“2021年1月份,房企海外债发行总额达796.5亿元,是上年12月份的4.58倍,开局势头良好。但3月份、4月份发行额均不足150亿元,5月份虽有回升,但仍处于今年以来的偏低位置。”
这几年,由于国内融资趋紧,海外融资在房企经营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以上数据不虚,那么,房地产企业的“钱包”可能会有些瘪。
房企海外融资下降的规模不小。原因何在?
首先是违约压力。
蓝光发展、华夏幸福,这些曾经的巨无霸型房企,都已经有了违约的“动作”。以华夏幸福为例。华夏幸福5月13日发布的关于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称, “近期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新增未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形式的债务本息金额101.41亿元。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本息合计572.20亿元。”
572.20亿元,不是一个小数目。
其次,是疫情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去年就已经开始显现。
第三,汇兑损失压力。这一点对房企利润的压力很大。
第四,经营欠佳的房企,海外融资成本升高。看某企业最近在海外发行债券的利率,竟然高达12%。
总之,不管是违约造成信誉受损,还是疫情影响,反正,某些房企在海外借钱暂时是不容易了。房地产企业,只有另觅它法。
根据统计局5月份的官方数据,可以看出变化:“1—4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3542亿元,同比增长35.2%;比2019年1—4月份增长21.1%,两年平均增长10.1%。其中,国内贷款9043亿元,增长3.6%;利用外资17亿元,下降28.3%;自筹资金17167亿元,增长15.4%。”
而在“两集中”新政之下,房地产企业拿地的难度越来越大,挑战性越来越强。
重点城市对住宅用地集中公告、集中供应,既是对房地产企业自身实力的考验,也是对房地产企业战略选择能力的考验。如果缺乏足够强大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且缺乏战略眼光,那么抱歉,你等下一趟“车”吧!可是,如果拿不到地,房企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下一步怎么走?
如果不能及时拿地,那就“缺米下锅”,甚至真正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了。而若是融资不利的话,资金从何处来?大概只有打折卖房回款了。
6月8日,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显示,与1月份房价相比,2020年国内操盘金额最大的5家房地产公司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国、保利地产,在5月份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也许,降价是必由之路。
未来最大的可能,房地产企业的钱袋子越来越瘪,甚至会有企业揭不开锅。揭不开锅的企业,就要被兼并了。海外融资规模的变化,大概率会刺激房地产企业更大规模的洗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