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体验是一种冷静与喜悦,是由副交感神经带动的心理感觉。(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多数人一定同意,面对情绪问题需要先冷静下来;矛盾的是,就是不能冷静下来,才有情绪问题;更矛盾的是,情绪问题有的表现吵闹、有的表现沉默,但是生理压力的程度都很相似。
所以,第三人从外观去判断情绪问题的严重性,很容易疏忽不平静的沉默现象。在我建构的模型中,情绪的表现无论是吵闹或沉默,生理缺口或压力负荷都是一样高,一样具有风险。
首要之务就是要补足生理缺口,减轻压力负荷,让他们回到平静,并得到休养生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毕竟当人在很疲累的时候,你很难期望他们能做出多么正确的决定。
身心修练是个好方法
平静是什么感觉?我相信很多读者没有注意过这种感觉是什么。在我的神经调节治疗下,多数患者都会有平静的体验,那是一种冷静与喜悦,是由副交感神经带动的心理感觉。
其实,我认为很多修行或宗教活动所追求的也是这种感觉。修行就是练习排除杂念,减少心理事件的刺激;同时也演练接受或放下的本能,这样做就是要减少各种事件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修行的最高境界,以我的模型中做解释,就是保持在平静的副交感活跃状态。
对抗身心压力的神经行为模式。(图片来源:新自然主义出版社提供)
宗教活动中的奉献、念经或歌颂,会有完成而安定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因为这类仪式或事件的完成效应,会带动副交感神经作用而得到纾解的效果。
事实上,这类活动规模愈大,安定的效果愈好,所谓宗教安定人心,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别担心!只是重新开机而已
生命的本质是生存与繁殖,这也是我们的副交感神经功能存在的目的,只是在演化中随着生命质量的复杂化,因此需要交感神经系统应对内外的刺激,甚至需要意识神经去解读,并做出复杂行为以反应各种刺激。
这样的分工需要不断地交换讯息,有时候会产生矛盾,有时候只是受病毒的干扰,而产生像电脑当机的现象。就像电脑的软件控制硬件的运作,我们的基因中也有预防硬件当机或过热的机制,真的不行就重新开机回到基本设定也可以。
就是说,我们原本就有解决神经运作冲突的本能,只是意识阶段的诠释令我们困惑。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后,我深信我们的心理行为中,潜藏许多回归基本生存的本能反应。基本生存是副交感神经的工作,它的启动带来平静与进食,因此当我看到病人的心率降下来了、笑了、饿了,我知道他已经在复原的路上。
自律神经系统从平静到兴奋的循环。(图片来源:新自然主义出版社提供)
就像一个二行程的引擎,自律神经系统从平静到兴奋的循环,决定我们的能力和动力的多少。与机械引擎不同的是,我们从不缺兴奋,而是常常忘了放下,得到喘息。
所以,如何回到平静,决定我们日后可以发挥的空间,有时候我们需要倾听身体的声音,让身体说话,并学着去了解身体的心事。
有压力,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有压力时也有好处,因为当没有压力时,也会是一种压力。
人们因为压力而产生进步的动力,也有可能因为压力而停滞、甚至倒退,关键是人们也需要平静才能休息。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优秀的学生或社会人士,长年鞭策自己不断地努力前进,却突然之间停了、甚至崩溃了,虽然我们都被教导休息之后才可以走更远的路,深入地去看其实是平静之后才真的可以走更远的路。
谈更深一点,一个社会的进步就跟个人一样,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动机,开启了兴奋与努力,但是兴奋之后需要休养生息,否则很容易忘记原来的初心或动机,就会变得难以维持。
因此,社会运作的稳健长久,就跟人一样,都取决于回到平静的能力。平静之后才能找回初心,然后好好休息,之后才能走更远的路。
本文由新自然主义出版社授权刊载,摘自《身心压力多大,听心跳频率就知道:梁恒彰医师四招处理自律神经失调造成的身心症状》,作者:梁恒彰。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