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要素,有时是选择半途而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作者:庄舒涵
假使我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他总是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你会相信吗?
我从小就不信。我时常对许多事会突如其来地感兴趣,但也会突如其来地喊暂停,所以“三分钟热度”这个印象,老是如影随形的跟着我。
升高中时不知哪来的自信,竟然从基隆跨去台北参加升学考试,成绩烂到只能登记读私立的后段高中,所以我爸坚持要我在基隆就读职业学校商业经营科,以后好去银行工作。但我带着报名表去学校登记时,硬是把它改成看起来很酷的广告设计科。
在艺术方面我半点天赋都没有,所以开学第一周就没有好日子过。作业无敌多,用广告颜料画出12色环图、用素描笔画出黑白10色阶图,还有可怕的间距0.1公分100条直横线图……。我常常都已经画到半夜3、4点了,交去的作业还是被退件,加上每周的新作业,上课对我来说真是苦不堪言。
第一次期中考结束,我的学科成绩班上第一,术科成绩也是第一,只是是倒数的。那晚,我萌生了“休学重考”的念头,不过当时是逆着我爸选读,外加这些美术器材已经花费不少,我猜想就算开口了,我爸也不会同意吧!
但我的术科实在烂到混不下去了,只好使出招术让学校把我“退学”。我看好了退学规则中的旷课限制,于是在16岁那年独自离家出走18天,在外面租房子找工作,这段时间又辛苦又煎熬。直到确认被学校退学了,我才打电话给哥哥说我要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多年前的那个小高一女孩吃了那段苦头,才能放弃不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谢谢她无畏身旁亲友的异样眼光,用相当极端的方式只为了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我不敢想像如果当年没有逃离,现在我会成为什么模样。
像这样以为喜欢什么就去尝试,认真尝试体验后发现不合适的再放弃,不断出现在读书时代的历程里。像是:选择自然组再跳回社会组、选择修某堂课上了一个月后再退选、买了台钢琴学半年就卖掉、参加社团两周后退社……。
当年离家出走已经让我爸妈觉得很头痛了,没想到研究所读到最后一年,因为去了小学课堂见习40小时,发现小学这个环境从体制到面对的人事物,都不适合我,于是我和妈妈说,想放弃额外花了6万元修读的三年国小教育学程。
那时所有的同学、教育学程主任和指导老师都劝我把最后二个学分修完,认为多一个资格,毕业后就多一个工作选择,不是很好吗?
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人们对于已投入的成本、时间或是资源,大多会像经济学家提出的“沉没成本谬误”般,亦即人们常持续努力在会令自己感到不值得或不开心的事情上,不愿认赔杀出,无论是感情、投资,还是人生中的无数选择都是。
电影《飞跃奇迹》里的艾迪,为了能参加奥运,选择了完全不擅长的跳台滑雪项目,把自己跌得浑身是伤,甚至有生命危险,每次参与奥运成绩都垫底。你会选择像他一样的思维,认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要继续坚持不会有好结果的事情吗?
我一向是成果导向的人,所以我选择忽略沉没成本,既然那些已缴出去的学分费,都使我学到了些知识技能,既然无论是否修完这个学程都不会退费,那何不将时间、心力、金钱或资源,快速投入在其他地方,不是更加值得吗?
假如你的孩子或家人和我一样选择忽略沉没成本,想着半途而废,你会支持或反对呢?我的建议是,假如他和我一样已经相当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过去也有些舍弃后反而成功的经验,我劝你就支持他吧!
就像我妈当年嘴上虽然没说支持,但也没有明确的反对,对一个花了妈妈百万学费的女儿来说,不反对不碎念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让我之后在另一个选择上更加倍努力,证明自己的放弃是对的。
后来在职场上,我更敢什么都去尝试做做看,反正不行或不适合时我会设停损点,帮自己喊“卡”。虽然说不会不舍得是骗人的,但我知道我不及时放弃,未来必得付出更大的成本。
本文整理、节录自庄舒涵《不再讨好所有人:别人的评价,不该限制你的人生》一书。由时报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責任编辑: 皇辅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