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主动做事,要用信赖耐心陪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协助孩子找回内在动机
别跟孩子说:“乖乖吃饭我让你看电视!”
希望孩子主动做某件事,
并不是用奖励或威胁的方法,
而是以信赖与耐心去陪伴。
我从小吃饭就不太需要大人操心,八岁大时就能一口气吃掉十颗水煮蛋。但哥哥却跟我完全相反,不太爱吃东西,妈妈常说每次喂哥哥吃饭都像是场战争。不过,我不是要教大家怎么让孩子乖乖听话吃饭,而是想谈谈喂孩子吃饭时,大人们经常使用的方式。
是奖励还是“交换条件”?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透过“交换”的方式各取所需。有时候我们在教养孩子时,也会这么做,希望借此教孩子学会一些事情,同时也是奖励孩子的一种方式。例如:用主动帮忙做家事或是把零用钱存下来,来换得孩子想要的某个东西,或是当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完成某项目标时,父母也会买礼物送给孩子当作奖励。从某些角度来看,奖励是为了刺激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适时的奖励是必须的。
然而,如果经常用“交换条件”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会容易混淆教养的重点,也会让孩子变得爱讨价还价。因此,对孩子的奖励分寸要合宜,并不是和孩子“交换条件”,而是站在彼此的立场互相理解。透过以下的对话,可以发现不同的说话方式,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哇啊! 你这次数学考试考九十分吗?”
“对啊! 妈妈你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喔! 你答应过我要买游戏卡给我的,
快买给我吧!”
“好好好,我会买给你啦!”
上述的对话,并没有同理对方的心情,只在乎交换条件的内容和结果。那么来感受一下,下面对话的不同吧!
“哇啊! 你这次数学考试考九十分耶! 虽然这是我们约好的,但我知道
你为了准备这次的考试很认真,我替你感到很开心,也谢谢你这么重视我
们之间的约定。”
“嗯! 虽然准备考试真的很累,但是能够考到理想中的成绩我也很开心,
妈妈你会遵守约定,买游戏卡给我吧?”
“当然会啊! 其实就算你没有考到九十分,我也知道你很努力,所以除了
按照约定买游戏卡送给你之外,我们等等再一起去买蛋糕庆祝,好吗?”
交换条件原本只是单纯地各取所需,但当以爱为出发点,让爱在关系中流动时,就会让“交换”这件事变得有意义。如果缺乏互相理解、情感交流的这一环,就会变成只是冷冰冰的“交易”。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为了让孩子乖乖吃饭、考试成绩进步、养成刷牙的习惯、主动整理房间、自动自发写作业等,而和孩子交换条件呢?越是把焦点放在孩子是否完成“交易”这件事,反而越容易让亲子关系变得紧绷。
如果孩子也把这件事当作是一场“交易”,即使从父母那边得到“奖励”,也会认为理所当然,而不懂得感激。因为孩子心里认为这是他应得的,是因为他认真用功读书考九十分,妈妈才会买游戏卡给他,这是他努力应得的报酬。当亲子关系中,缺乏最重要的元素──爱与感谢时,就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交换条件式的教养方式,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和孩子“谈条件”。
父母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事情经常和孩子“谈条件”。例如:吃饭时对孩子说:“如果你乖乖吃饭,妈妈就开电视给你看。”、“你把饭吃完,妈妈就买玩具给你!”但吃饭这件事本来就是人类基本的生理本能,不需要透过交换条件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吃饭。如果连孩子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都用“条件”来交换,会让孩子变得予取予求,凡事都要条件交换才有动力去做。
让孩子找回内在动机
重要的关键在于,让孩子采取行动的原因是来自于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父母在这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必须要拿捏好教养的尺寸。那些孩子必须要完成的事,就不该和孩子用“条件”交换。例如:洗澡、读书、关心他人、共同参与家务事等。父母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了解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动机。即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也要努力让孩子理解,让孩子自动去做。透过奖励的外在动机诱因,或许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就能让孩子“听话照做”,但却不是正确的教养方式。
尤其是社会基本秩序规范和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绝对不能用“条件”来交换,要让孩子清楚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予以鼓励并表达对孩子的感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步伐,要让孩子学会这些事,或许要花费的时间都不一样,但如果凡事能试着让孩子找回内在动机,相信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会大有助益,也会让孩子找到热情和闪闪发亮的眼神。
那么,孩子不吃饭时,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呢?用什么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动机呢?煮出能够抓住孩子胃口的料理是其中一个方法。不过,像我这种本来就不大会煮饭的妈妈,不管再怎么努力,煮出来的东西好像也都不太好吃,只能尽可能掌握孩子的喜好,试着了解孩子喜欢哪种料理?喜欢什么口味?这大概是每个妈妈都很伤脑筋的一件事。但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透过沟通,清楚孩子在想什么。
和孩子沟通时,不要用“交换条件”的方式,建议可以提出方案让孩子选择。允许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选择自己想吃什么?吃多少?即使孩子做出的选择和父母的意见不同,也不能用强迫的方式,逼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想法。在许多家庭里常出现“假民主”的教养方式,即假装让孩子有选择权,但其实心里早就有一套标准答案,用这样的方式教养孩子,只会让孩子心里感到失落,也会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所说的话。
当孩子不想做某件事情,例如不想吃饭时,不要用强迫的方式威胁孩子,也不要以交换条件利诱孩子,而是让孩子喜欢上吃饭这件事。可以改变摆盘的方式,让吃饭变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或是和朋友一起用餐。不是对孩子说:“你乖乖吃饭我就开电视给你看。”、“你吃完饭就可以吃冰淇淋,没有吃完就不准吃。”而是换个方式对孩子说:“吃完饭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吃点心喔!”、“等你吃完饭之后,我们一起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卡通吧!”
※本文整理、节录自朴宰莲《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責任编辑: 帝佐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