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要素,有時是選擇半途而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作者:莊舒涵
假使我說,「一個人的成功,是因為他總是堅持到底,不輕言放棄」,你會相信嗎?
我從小就不信。我時常對許多事會突如其來地感興趣,但也會突如其來地喊暫停,所以「三分鐘熱度」這個印象,老是如影隨形的跟著我。
升高中時不知哪來的自信,竟然從基隆跨去台北參加升學考試,成績爛到只能登記讀私立的後段高中,所以我爸堅持要我在基隆就讀職業學校商業經營科,以後好去銀行工作。但我帶著報名表去學校登記時,硬是把它改成看起來很酷的廣告設計科。
在藝術方面我半點天賦都沒有,所以開學第一週就沒有好日子過。作業無敵多,用廣告顏料畫出12色環圖、用素描筆畫出黑白10色階圖,還有可怕的間距0.1公分100條直橫線圖……。我常常都已經畫到半夜3、4點了,交去的作業還是被退件,加上每週的新作業,上課對我來說真是苦不堪言。
第一次期中考結束,我的學科成績班上第一,術科成績也是第一,只是是倒數的。那晚,我萌生了「休學重考」的念頭,不過當時是逆著我爸選讀,外加這些美術器材已經花費不少,我猜想就算開口了,我爸也不會同意吧!
但我的術科實在爛到混不下去了,只好使出招術讓學校把我「退學」。我看好了退學規則中的曠課限制,於是在16歲那年獨自離家出走18天,在外面租房子找工作,這段時間又辛苦又煎熬。直到確認被學校退學了,我才打電話給哥哥說我要回家。
現在回想起來,幸虧多年前的那個小高一女孩吃了那段苦頭,才能放棄不適合自己的那條路,謝謝她無畏身旁親友的異樣眼光,用相當極端的方式只為了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我不敢想像如果當年沒有逃離,現在我會成為什麼模樣。
像這樣以為喜歡什麼就去嘗試,認真嘗試體驗後發現不合適的再放棄,不斷出現在讀書時代的歷程裡。像是:選擇自然組再跳回社會組、選擇修某堂課上了一個月後再退選、買了台鋼琴學半年就賣掉、參加社團兩週後退社……。
當年離家出走已經讓我爸媽覺得很頭痛了,沒想到研究所讀到最後一年,因為去了小學課堂見習40小時,發現小學這個環境從體制到面對的人事物,都不適合我,於是我和媽媽說,想放棄額外花了6萬元修讀的三年國小教育學程。
那時所有的同學、教育學程主任和指導老師都勸我把最後二個學分修完,認為多一個資格,畢業後就多一個工作選擇,不是很好嗎?
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人們對於已投入的成本、時間或是資源,大多會像經濟學家提出的「沉沒成本謬誤」般,亦即人們常持續努力在會令自己感到不值得或不開心的事情上,不願認賠殺出,無論是感情、投資,還是人生中的無數選擇都是。
電影《飛躍奇蹟》裡的艾迪,為了能參加奧運,選擇了完全不擅長的跳台滑雪項目,把自己跌得渾身是傷,甚至有生命危險,每次參與奧運成績都墊底。你會選擇像他一樣的思維,認為「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要繼續堅持不會有好結果的事情嗎?
我一向是成果導向的人,所以我選擇忽略沉沒成本,既然那些已繳出去的學分費,都使我學到了些知識技能,既然無論是否修完這個學程都不會退費,那何不將時間、心力、金錢或資源,快速投入在其他地方,不是更加值得嗎?
假如你的孩子或家人和我一樣選擇忽略沈沒成本,想著半途而廢,你會支持或反對呢?我的建議是,假如他和我一樣已經相當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過去也有些捨棄後反而成功的經驗,我勸你就支持他吧!
就像我媽當年嘴上雖然沒說支持,但也沒有明確的反對,對一個花了媽媽百萬學費的女兒來說,不反對不碎念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讓我之後在另一個選擇上更加倍努力,證明自己的放棄是對的。
後來在職場上,我更敢什麼都去嘗試做做看,反正不行或不適合時我會設停損點,幫自己喊「卡」。雖然說不會不捨得是騙人的,但我知道我不及時放棄,未來必得付出更大的成本。
本文整理、節錄自莊舒涵《不再討好所有人:別人的評價,不該限制你的人生》一書。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責任編輯: 皇輔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