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敦刻尔克》:绝不屈服的灵魂(组图)

 2017-09-08 08:5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7年9月8日讯】《敦刻尔克》很难看,不是说电影不好看,而是电影很难看懂。难在对观众要求挺高,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欣赏得来诺兰的这个叙事方式,所以说是比较难看懂的。

观众对《敦刻尔克》两极分化的口碑也就不难理解了,喜欢诺兰的观众因为有耐心体会这种三条线神剪辑而觉得伟大,不喜欢诺兰的观众却会被交叉叙事前后颠倒的时间线搞得晕头转向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是半夜看的首映,准备大不了就睡一觉,没想到连片头都没有就开始进入高潮,这部电影就感觉通篇都是高潮,你想缓缓休息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一方面是因为通过海陆空三个视角交叉进行,让节奏变得紧张。二是配乐从头到尾就没停过,渲染的气氛很到位。三是对每个小人物的刻画很鲜活,让观众提心吊胆跟着压抑,跟着求生,跟着不放弃任何一丝逃命的机会。

我讲一下我对这个电影里三组人物的感受。首先是陆地上逃亡的士兵汤米,逃离战场回是他的一切渴望,本来慢悠悠满大街瞎逛找吃的,结果被德国突突突的就剩下他一个。来到沙滩上大家都排队,他聪明的抬起担架想混上船,结果船被炸沉了。又找了个船,又被炸沉了。

于是他们坐在沙滩边思考人生,结果发现了一条搁浅的船,好不容易在船舱里隐藏了几个小时,刚被潮水浮起来,结果又被打沉了……让人感觉这哥们既幸运又点背,幸运是每次都活了下来,点背是他就是离不开沙滩。就如同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哪怕是不停的重复,只要不绝望就有救赎的可能。

当一个人没有任何选择,只想着逃命的时候,就会穷尽一切可能,我什么都不管,我就是要回家,这种强大的要活下去的想法支撑着他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汤米是敦刻尔克40多万士兵的缩影,每个士兵都是一个汤米。

每次战争我们都只看到一组组的数字,但每个数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他渴望活下去的愿望。这是最好的反战角度,因为数字让人麻木,具体的生命才能引发人对战争的思考。如果这是你,这是你的家人,在近乎绝望的时候依然想回家,你还会对战争欢呼吗?

敦刻尔克
往战场开的船长道森(视频截图)

其次是开着船前往营救的道森父子,跟士兵汤米正好相反的方向,汤米是拼死要离开,道森是说什么都要去。为什么道森要义无反顾的前往营救,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自于因为我的努力,可能改变别人的人生,一个人内心就会豪气顿生。

在救援的路上他们顺道救了一个患了战争创伤的飞行员,这个飞行员死活不想回敦刻尔克,结果争斗中失手让船的小伙子摔死了,在飞行员问起的时候,道森的儿子说:他没事,他很好。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意义,否则拯救的意义何在呢。

敦刻尔克
耗尽最后一滴油的飞行员(视频截图)

最后是我们的大帅哥汤姆哈迪所扮演的飞行员,飞机战斗技术着实了得,一路飞一路干掉敌机,连最后降落都优雅的着陆。我发现英国的飞行员好像没有学过跳伞,不迫降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驾驶技术。汤姆哈迪仿佛在宣告,我帅,所以我可以不靠露脸演戏。我开飞机牛逼,所以我可以不靠降落伞求生。当然他真实的目的,是要亲手烧毁战机,不让它落入德军之手。

本来燃油不足,飞行员可以飞回英国,但他选择了耗尽最后一滴油,也要多干掉一架敌机。因为无数的生命就因为我干掉一架敌机而得以活下来,一条命一架飞机,挽救更多的生命,那一刻飞行员内心肯定非常燃,非常肯定。

在整个大撤退逃亡的背景下,逃亡的士兵汤米,前往救援的船长道森,飞行员汤姆哈迪,代表了一种精神,就是不屈服,尽管困难重重,也要力求一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也印证了丘吉尔的名言:“绝不屈服,绝不妥协,绝不,绝不,绝不,绝不——任何情况下都不妥协,无论事情大小,也不管重大细微——除非事关荣誉与贤明,否则绝不妥协。”

正是这种不屈服,4年后,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扭转了欧洲战场。

推荐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诺兰,而是对那些绝不屈服精神的尊重。

说起著名的撤退大作战,中国在二战的时候,也有过一次经典撤退,其经典程度绝对不亚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只是因为这次撤退主导的是国民党,另外在中国的正史里撤退总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所以被淡化了下来。

这次经典的撤退就是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7年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将四川确定为战时大后方。这就面临一个问题,迁都就有大量的物资需要转移,当时入川公路难行,铁路没有,唯一的可行的路就是水路,就是长江。

1938年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从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涌向四川。1938年10月,距宜昌仅300公里的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后,这股撤退潮一时达到顶峰。此时,只有10万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滚滚而来的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挤满,近各种待运的器材就多达九万吨,再加上各种滞留人员最多时达3万。

而此时,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33集团军,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和装备,也急待通过长江航线,奔赴战场。还不仅如此在大撤退中,包括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至少有几十所高等学校、职校、中专、中学也携带着教学仪器设备经民生公司轮船撤入四川。

可以这么说,当时中国的兵工业、航工业、重工业、轻工业、教育业的生命,全部都在宜昌这座城市命悬一线。宜昌的地形虽然扼守长江三峡,但从宜昌往上游走航道却是异常狭窄弯曲,滩多浪急不说,暗礁还丛生,超过1500吨以上的轮船根本不可能直达重庆。此时再加上日本飞机不断飞来轰炸,日本军队又节节逼近,恐惧和不安,笼罩在人们心头。卢作孚目睹的状况是:

“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因为争着抢运的关系,情形尤其紊乱。我恰飞到宜昌,看着各轮船公司从大门起,直到每一个办公室止,都塞满了交涉的人们。所有各公司办理运输的职员,都用全力办理交涉,没有时间去办运输了。管理运输的机关,责骂轮船公司,争运器材的人员,复相互责骂。”

此时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临危受命,要求在40天内运走所有的人和装备。要在40天时间,完成这样大的运输量,除非出现奇迹。当时能走峡江的只有民生轮船公司的22艘轮船和2艘外轮。而民生公司单船运载能力只有200吨至600吨。按这样的运力计算,全部物资和人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卢作孚率领他的民生公司采用了“三段航行法”,简单说就是将长江上游宜昌至重庆的航线分为三段,每段根据不同的水位、流速、地形来调整马力、船型、速度合适的轮船分段航行运输。这种航行虽然麻烦一点,运输成本高一点,但却保证了枯水期间长江上游的正常运输和航行,这是中国航运史上的一大创造。

宜昌大撤退期间,民生公司抢运入川的各类物资,兵工器材达到162800吨,航空油弹器材33500吨,抢运到后方的政府人员、伤兵,更是数以十万计。至于将全国各地逃难到宜昌的难民转运到四川,至少超过150万人。

后来,有人曾对此评述道:“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们在看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中国的英雄们,也曾创造过历史,也曾经在紧急关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完成过人类的一次创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琢磨先生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