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郭凯:为何中国卖什么什么跌?

作者:郭凯  2010-02-17 22:5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出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跌,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涨,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虽然这个语言并不是很精确,这里不去深究。

需要区别的一点是,这和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不完全是一件事情。换哪个国家出口衬衫,估计都得一大堆才能换回来一架飞机。这里的问题是:过去中国可能出口4亿件衬衫就能换回一架飞机,但是过了两年就得6亿件才够(因为衬衫价格相对于飞机价格跌了),再过两年就要8亿件才行了。

当然,光比较衬衫和飞机的价格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毕竟中国出口很多东西,也进口很多东西。一个比较常用的指标是所谓的贸易条件—简单的说就是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的平均价格。这个指标越低,说明一个国家出口的东西相对于进口的东西越便宜。我这里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作了一个简单的中国贸易条件的图,红线是中国1990-2007年的贸易条件,大家不用管具体的数值(因为这些数取决于怎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基年如何选取),只用关心这条线的走势就行了。蓝色的虚线只是帮助大家看明白,我们的贸易条件在整体上,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是在恶化的。换句话说,在整体上,我们出口的东西相对于进口的东西而言,越来越便宜。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出口越来越多的东西来换回越来越少的东西。

在理论上,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一定就是坏事。从纯粹理论上说,假设中国人突然都变成了三头六臂,然后衬衫的产量一下增加到了三倍,但是衬衫的价格只下降了一半,所以虽然中国出口的东西变得更便宜了,但是从实际收入上说,中国人的收入还是上升的。这就像虽然摩尔定律可以让芯片越来越便宜,但这不代表Intel越来越不赚钱一样。

但是中国的故事恐怕不是上面的这个故事,至少不全部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有着长足的提高,但是中国出口的增长中很大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一些低端产业,还是靠很原始的方式进行的:原来一条生产线200个工人,过两年两条生产线400个工人,然后600个,800个,通过不断的增加投入,特别是人力投入来增加产出的。然后从出口市场上说,出口一点的时候价格还不是问题,但是像中国这样给全世界做鞋子,做衣服,做家具的国家,量上去了,价格就得下来。刚开始价格下来一点,厂家还有利润,慢慢的利润被吃光了,就要开始补贴——工人工资是不能涨的,否则没有竞争力;汇率是不能升值的,否则没有竞争力;退税是要越来越多的,否则没有竞争力。可是这样的竞争力真的是我们想维持下去的吗?即便我们一厢情愿的想维持,又能维持多久呢?

靠吊着输液管维系的“竞争力”是难以持续的,中国在这上面曾经经历过的教训可不是一点两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