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郭凱:為何中國賣什麼什麼跌?

作者:郭凱  2010-02-17 22:5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出口什麼,什麼東西價格就跌,中國進口什麼,什麼東西價格就漲,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雖然這個語言並不是很精確,這裡不去深究。

需要區別的一點是,這和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不完全是一件事情。換哪個國家出口襯衫,估計都得一大堆才能換回來一架飛機。這裡的問題是:過去中國可能出口4億件襯衫就能換回一架飛機,但是過了兩年就得6億件才夠(因為襯衫價格相對于飛機價格跌了),再過兩年就要8億件才行了。

當然,光比較襯衫和飛機的價格並不一定具有代表性,畢竟中國出口很多東西,也進口很多東西。一個比較常用的指標是所謂的貿易條件—簡單的說就是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相對於進口產品的平均價格。這個指標越低,說明一個國家出口的東西相對於進口的東西越便宜。我這里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作了一個簡單的中國貿易條件的圖,紅線是中國1990-2007年的貿易條件,大家不用管具體的數值(因為這些數取決於怎麼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和基年如何選取),只用關心這條線的走勢就行了。藍色的虛線只是幫助大家看明白,我們的貿易條件在整體上,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是在惡化的。換句話說,在整體上,我們出口的東西相對於進口的東西而言,越來越便宜。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出口越來越多的東西來換回越來越少的東西。

在理論上,貿易條件的惡化不一定就是壞事。從純粹理論上說,假設中國人突然都變成了三頭六臂,然後襯衫的產量一下增加到了三倍,但是襯衫的價格只下降了一半,所以雖然中國出口的東西變得更便宜了,但是從實際收入上說,中國人的收入還是上升的。這就像雖然摩爾定律可以讓晶元越來越便宜,但這不代表Intel越來越不賺錢一樣。

但是中國的故事恐怕不是上面的這個故事,至少不全部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雖然有著長足的提高,但是中國出口的增長中很大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一些低端產業,還是靠很原始的方式進行的:原來一條生產線200個工人,過兩年兩條生產線400個工人,然後600個,800個,通過不斷的增加投入,特別是人力投入來增加產出的。然後從出口市場上說,出口一點的時候價格還不是問題,但是像中國這樣給全世界做鞋子,做衣服,做傢俱的國家,量上去了,價格就得下來。剛開始價格下來一點,廠家還有利潤,慢慢的利潤被吃光了,就要開始補貼——工人工資是不能漲的,否則沒有競爭力;匯率是不能升值的,否則沒有競爭力;退稅是要越來越多的,否則沒有競爭力。可是這樣的競爭力真的是我們想維持下去的嗎?即便我們一廂情願的想維持,又能維持多久呢?

靠吊著輸液管維繫的「競爭力」是難以持續的,中國在這上面曾經經歷過的教訓可不是一點兩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