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高的人跟地位低的人,用针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人治病,无论病人如何,都得精心治疗。治病的时候,也很注重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病人的身分地位有所不同,体质就不一样,治疗的方式得要根据病人的生活情况,而加以分别。
《黄帝内经》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的《灵枢》又被叫做《针经》。《针经》讲,给人扎针治病,不管这人的身分与地位,都应该一样,好好的看诊,都要用“神”治病。可是,地位高的人跟地位低的人,用针的方法会有所不同。
以身分来区分
人的身体有逆的、有顺的;有肥、瘦的分别;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硬的、脆弱的;皮肤有厚的、薄的;血有清的、浊的;气有滑的、濇的等等。“王公大人”等做官的,养尊处优,平常都是血食,吃肉、吃荤,身体也比较柔弱且柔脆,肌肉较软弱。因为平常吃的有好有坏,当官的人用“膏梁”,吃得比较油腻、谷物也是比较精细的;老百姓用“菽藿”,吃的比较粗糙。二者的身体状况就完全不同。
气滑利的,扎针时就要扎得浅一点,还要快点取出针来,而气滞濇的要扎得深一点、留得久一点。因此,做官的、气剽悍滑利的要用小的针,扎得浅些,还得轻轻的扎入;扎针治平民布衣,扎深点而留得久些。
扎针深浅不同
无论身分高低,都一样的要好好用神看病,但却也一定得注意怎样用针。(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虽然,无论身分高低,都一样的要好好用神看病,但却也一定得注意怎样用针。例如:在《灵枢九・终始论》讲,针刺胖子,要“以秋冬之齐”,扎针要像秋冬季那样的方式,扎深些;针刺瘦子要“以春夏之齐”,像春夏季那样的方式,扎得浅些。《灵枢・终始论》有:“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时,各以其时为齐。”
扎针的用具不同
“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布衣”老百姓,因为皮肤比较粗糙硬朗,可以用火、用针,他能忍受得了;而做官的“大人”,皮肤细嫩,不能用火、用针,只可以用药物温灸,像用熨斗一样在有病的地方治病,叫做“以药熨之”。
可见中医的先辈们,早就希望他们后来的学习者,不要把治病的方法等闲成为都属一般。
(转载自《医药生活杂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