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是“中国式居住”,还是“中国式投机+犬儒”?

作者:朱涛  2006-06-10 06:4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近期流行的“中国式居住”口号仅仅一个国内别墅区开发的风格时尚标签。鉴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稀少、很多人正面临住房短缺的局面,“中国式居住”时尚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师仅为某个新贵阶层服务的过于美学化的态度,体现了一种职业伦理的危机。以中国的物质现状为社会背景,本文对近年来的别墅开发进行了批判性的检视。通过回顾现代建筑参与社会的优良传统,本文旨在向中国建筑师发出紧急呼吁:现在亟需建立一种社会、政治意识,以强调社会整体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式居住、中国式投机、犬儒主义、别墅区开发、公众住宅、物质状况、耕地资源、社会意识、社会参与。

  近年来,全国房价一路飙升。对于处在金字塔状经济阶层下层的广大老百姓来说,买房已经成为他们的巨大心病。2005年10月中国卫生组织公布,全国有2400万人患有精神抑郁症,原因就是买不起住房。

  不过,在这样一个阴郁的公众背景下,如果你听到近来在媒体上出现的关于“中国式居住”的说法,可千万不要感情用事,误以为是开发商和建筑师们在积极探讨解决中国老百姓住房难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式居住”是近年来住宅的最高端产品──别墅区开发兴起的时髦!而如果你读到建筑理论家们在谈论中国“集体性居住焦虑”时,也请不要用计划经济时代“大集体”的观念把那2400万抑郁症案例包括进去──仔细读读你会发现:他们谈论的“焦虑”实际上是指某个特定“集体”对在中国进行“洋房居住”很焦虑,而由于最近重建了“中国人的居住自信”,开始从“欧陆风”别墅搬进“中国式”别墅!

  所谓“中国式”别墅,有着一些特定的美学倾向:有的引进内院空间以和传统四合院建立起联系;有的在表面装饰上做文章──坡屋顶、青砖墙或白墙、冰凌窗棂图案等似乎已成了默认的“中国风”符号;有的则在小区公共空间中挖掘“中国”题材,如种一簇簇竹子、堆砌一些仿苏州园林等等。

  这样一种别墅“中国”情结的兴起,是否真如某些建筑师、理论家所欢呼的是“中国近代居住史上的革命”和“回归中国居住传统的新启蒙”,还不过就是唐装、中国结、仿古一条街等新民俗文化的“富家大院版”?如果孤立谈美学,很多“中式别墅”的笨重的混凝土坡屋顶、溜薄面砖贴成的“青砖房”、胡乱堆砌的“苏州园林”,在品味上比起“欧陆风情”中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石膏希腊柱、大卫、维纳斯像来,又朴素或高雅到哪里去?如果简单玩概念,那些在“中式别墅”楼盘网站中拼命Flash的国粹字眼儿:院、间、堂、坊等,不是和“欧陆风情”售楼书中的堡、邸、滩、谷等洋名一样酸气十足?

  其实别墅美学并不是我这里要探讨的问题,而房地产市场上的商业噱头即使再做作也不值得去叫真。我所关注的话题是:如果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中国人可以界定和享受“中国式居住”,那么底层的大量中国人所能得到的是什么“式”的居住呢?在今天对于“中国式居住”的讨论中,何以祇有极少数人享受得起的别墅,而不是多数人居住的高密度集合住宅,成为建筑师和理论家倾注最大热情的课题?这些现象意味着我们的建筑学进入了怎样的状态?

  1.什么是合理的“中国式居住”?

  既然面对“中国式居住”这个大词,我个人首先想绕开特定的建筑形式、美学问题和局部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尝试为“中国式居住”这个概念界定一个广义的社会性基础,即中国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地,从整体上怎样的居住才真正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人口在2005年1月达到了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中国虽疆域辽阔,面积居世界第三,但约五分之一都是严重缺水的荒漠──本身就是国人长期破坏自然资源的结果。除了大片荒漠、高山外,真正适宜居住、耕种的土地非常有限。按官方1999年调查,截止到1996年10月,中国拥有耕地19.51亿亩,仅占世界耕地的7%。中国人均拥有耕地1.59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俄国的八分之一,加拿大的十五分之一。2中国目前人口每年约增长一千万人。按照人口增长模型保守地估算,中国人口将在2035-40年达到高峰期,突破16亿。相比人口的急剧增长,中国的耕地资源本来就极其有限,而近年来更由于过度开发和土地沙化等原因在急剧减少──仅在1997-2004年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一亿亩!

  在现有国土条件下,人口控制论专家宋健认为:中国“适宜”居住的人口是6.5─7亿。4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早在1988年的报告中就提出警告:中国的土地资源“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为9.5亿”,而“按温饱标准计算,其理论的最大承载人口为15-16亿。在严格控制人口的条件下,2030年,中国将达到承载极限;若按目前人口发展趋势看,2015年中国人口将提前突破这一极限……”5要知道,这1988年的报告仅仅论及当时“人口发展趋势”,而根本没有预计到在以后的十几年间由于开发等原因导致的中国耕地数量的锐减──以平均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速度在锐减!

  太多的人口,太少的耕地,人口在迅速增长,耕地在急剧消失──这意味着什么?从居住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无论是从现状出发还是为未来着想,为了维持整个民族的生存可能性,高密度居住──住在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必须、也不得不采取的居住方式──这是我所理解的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性的“中国式居住”的概念。

  别管我们的先人是住院子还是土楼,也别管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田园生活意境还对我们有多大的美学吸引力,现有的中国物质条件决定着现有的“中国式居住”。认清和接受我们的物质现状,不再沉溺于早已与现实脱节的传统文化幻像中,不再沉醉在“地大物博”的物质神话上,针对地少人多、生态环境全面告急的严酷现实,发挥建筑师的智慧、才能和想象力,尽快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居住方式,创造出在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状况下的、依然是高质量的居住建筑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居住文化上的自信”!

  这种“中国式居住”一定会明显有别于“美国式居住”。典型的“美国梦”──汽车+独户住宅(在中国被笼统称为“别墅”)的郊区化生活方式无论是从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利用上都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居住方式。然而,尽管它在美国学术界一直备受抨击,其郊区化蔓延的趋势在美国现实中却一直得不到控制。其中原因有很多:美国汽车工业的驱使、该居住方式对广大中产阶级家庭的巨大吸引力等等。但我想强调的是,美国的土地资源异常丰富、人口密度相对来说仍很低。换句话说,即使从长远眼光来看无限的郊区化蔓延终将为其环境资源拉响警号,但美国凭其优厚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在近期仍能承受极低密度的郊区化的生活方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