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式居住、中國式投機、犬儒主義、別墅區開發、公眾住宅、物質狀況、耕地資源、社會意識、社會參與。
近年來,全國房價一路飆升。對於處在金字塔狀經濟階層下層的廣大老百姓來說,買房已經成為他們的巨大心病。2005年10月中國衛生組織公布,全國有2400萬人患有精神抑鬱症,原因就是買不起住房。
不過,在這樣一個陰鬱的公眾背景下,如果你聽到近來在媒體上出現的關於「中國式居住」的說法,可千萬不要感情用事,誤以為是開發商和建築師們在積極探討解決中國老百姓住房難的問題──實際上,「中國式居住」是近年來住宅的最高端產品──別墅區開發興起的時髦!而如果你讀到建築理論家們在談論中國「集體性居住焦慮」時,也請不要用計畫經濟時代「大集體」的觀念把那2400萬抑鬱症案例包括進去──仔細讀讀你會發現:他們談論的「焦慮」實際上是指某個特定「集體」對在中國進行「洋房居住」很焦慮,而由於最近重建了「中國人的居住自信」,開始從「歐陸風」別墅搬進「中國式」別墅!
所謂「中國式」別墅,有著一些特定的美學傾向:有的引進內院空間以和傳統四合院建立起聯繫;有的在表面裝飾上做文章──坡屋頂、青磚牆或白牆、冰凌窗欞圖案等似乎已成了默認的「中國風」符號;有的則在小區公共空間中挖掘「中國」題材,如種一簇簇竹子、堆砌一些仿蘇州園林等等。
這樣一種別墅「中國」情結的興起,是否真如某些建築師、理論家所歡呼的是「中國近代居住史上的革命」和「回歸中國居住傳統的新啟蒙」,還不過就是唐裝、中國結、仿古一條街等新民俗文化的「富家大院版」?如果孤立談美學,很多「中式別墅」的笨重的混凝土坡屋頂、溜薄面磚貼成的「青磚房」、胡亂堆砌的「蘇州園林」,在品味上比起「歐陸風情」中的比例嚴重失調的石膏希臘柱、大衛、維納斯像來,又樸素或高雅到哪裡去?如果簡單玩概念,那些在「中式別墅」樓盤網站中拚命Flash的國粹字眼兒:院、間、堂、坊等,不是和「歐陸風情」售樓書中的堡、邸、灘、谷等洋名一樣酸氣十足?
其實別墅美學並不是我這裡要探討的問題,而房地產市場上的商業噱頭即使再做作也不值得去叫真。我所關注的話題是:如果金字塔頂端的極少數中國人可以界定和享受「中國式居住」,那麼底層的大量中國人所能得到的是什麼「式」的居住呢?在今天對於「中國式居住」的討論中,何以祇有極少數人享受得起的別墅,而不是多數人居住的高密度集合住宅,成為建築師和理論家傾注最大熱情的課題?這些現象意味著我們的建築學進入了怎樣的狀態?
1.什麼是合理的「中國式居住」?
既然面對「中國式居住」這個大詞,我個人首先想繞開特定的建築形式、美學問題和局部的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嘗試為「中國式居住」這個概念界定一個廣義的社會性基礎,即中國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地,從整體上怎樣的居住才真正符合中國的國情。
中國人口在2005年1月達到了13億,約佔世界人口的20%。中國雖疆域遼闊,面積居世界第三,但約五分之一都是嚴重缺水的荒漠──本身就是國人長期破壞自然資源的結果。除了大片荒漠、高山外,真正適宜居住、耕種的土地非常有限。按官方1999年調查,截止到1996年10月,中國擁有耕地19.51億畝,僅佔世界耕地的7%。中國人均擁有耕地1.59畝,僅佔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俄國的八分之一,加拿大的十五分之一。2中國目前人口每年約增長一千萬人。按照人口增長模型保守地估算,中國人口將在2035-40年達到高峰期,突破16億。相比人口的急劇增長,中國的耕地資源本來就極其有限,而近年來更由於過度開發和土地沙化等原因在急劇減少──僅在1997-2004年間全國耕地就減少了一億畝!
在現有國土條件下,人口控制論專家宋健認為:中國「適宜」居住的人口是6.5─7億。4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小組早在1988年的報告中就提出警告:中國的土地資源「合理的人口承載量為9.5億」,而「按溫飽標準計算,其理論的最大承載人口為15-16億。在嚴格控制人口的條件下,2030年,中國將達到承載極限;若按目前人口發展趨勢看,2015年中國人口將提前突破這一極限……」5要知道,這1988年的報告僅僅論及當時「人口發展趨勢」,而根本沒有預計到在以後的十幾年間由於開發等原因導致的中國耕地數量的銳減──以平均每年超過一千萬畝的速度在銳減!
太多的人口,太少的耕地,人口在迅速增長,耕地在急劇消失──這意味著什麼?從居住角度來說,這意味著無論是從現狀出發還是為未來著想,為了維持整個民族的生存可能性,高密度居住──住在多層住宅和高層住宅中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必須、也不得不採取的居住方式──這是我所理解的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性的「中國式居住」的概念。
別管我們的先人是住院子還是土樓,也別管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田園生活意境還對我們有多大的美學吸引力,現有的中國物質條件決定著現有的「中國式居住」。認清和接受我們的物質現狀,不再沉溺於早已與現實脫節的傳統文化幻像中,不再沉醉在「地大物博」的物質神話上,針對地少人多、生態環境全面告急的嚴酷現實,發揮建築師的智慧、才能和想像力,盡快摸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居住方式,創造出在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狀況下的、依然是高質量的居住建築文化──這才是真正的「居住文化上的自信」!
這種「中國式居住」一定會明顯有別於「美國式居住」。典型的「美國夢」──汽車+獨戶住宅(在中國被籠統稱為「別墅」)的郊區化生活方式無論是從能源消耗和土地資源利用上都是一種極不合理的居住方式。然而,儘管它在美國學術界一直備受抨擊,其郊區化蔓延的趨勢在美國現實中卻一直得不到控制。其中原因有很多:美國汽車工業的驅使、該居住方式對廣大中產階級家庭的巨大吸引力等等。但我想強調的是,美國的土地資源異常豐富、人口密度相對來說仍很低。換句話說,即使從長遠眼光來看無限的郊區化蔓延終將為其環境資源拉響警號,但美國憑其優厚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在近期仍能承受極低密度的郊區化的生活方式。(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