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加工厂背后的悲惨式成长

虽然中国大陆已有世界加工厂的架式,不过由于进口大宗能源、原材料商品价格暴涨,而出口的加工制成品价格往往却不涨反跌,形成了许多企业陷入悲惨式的成长;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恶化,未来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将面临很大困境,甚至可能是场灾难。

近年来大陆的贸易数字表现相当抢眼,然而部分当地经济学家认为,这并非是个好现象。因为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中国大陆丧失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是最凸出的因素;并且由此导致了“高进低出”的贸易格局。

以生产原料来看,中国大陆近年来大量进口的原油,从每桶十六美元上涨到七十美元,铜价则是每吨由一千四百美元上涨到四千六百美元。天然橡胶则也上涨了二倍半。

不过大陆擅长的工业制成品方面,低阶的消费电子,过去五、六年间,价格下跌了约七%,电脑通信设备跌幅更高达三五%,半导体则下跌了四五%。

另外根据官方研究报告显示,从一九九八年到二○○三年,大陆的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一四.二%,进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进口商品价格指数长期高于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以国际贸易架构来看,中国大陆是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工业制品的净出口国。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去年大陆进口初级产品一四七七.一亿美元,成长了二六%,其中进口铁砂二.八亿吨,增长三二.三%,进口原油一.三亿吨,增长了三.三%,进口大豆二六五九万吨,成长三一.四%;不过同期工业制品进口增长仅为一五.四%。

不仅工业制成品的涨幅有限,在价格处于被动的情况下,大陆的企业却陷入悲惨式的成长,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金额高达一八四四亿元,同比成长五八.五%,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亏损了一○○九亿元,增长了九五.三%。

同时由于亏损企业与金额持续扩大,导致了工业产品占用资金和银行坏帐也跟着增加;由这些数字观察,中国的经贸表现并不如表象中宣称的形势大好,相反的,悲惨式成长加上贪腐横行似乎已经注定了中国独裁政权的日薄西山。

中时电子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李道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