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7月26日訊】外資信心陷入史詩級低迷之際,如何找回失去的信心,是個大問題。
今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FDI)4989.1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29.1%,跌幅較前5個月擴大。這是外資連跌一年後的又一驚險時刻。
在這樣一個特殊且困難的時刻,就連過去一向熱衷於投資國內的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也開始越走越遠,對國內市場的敞口降至19%,低於對美洲22%的敞口,為近10年來首次。而淡馬錫在減少對華市場投資的同時,也計畫在未來三年內,在印度投資100億美元。
外商投資當然不會消失,只不過失去的在華投資,正通過各種渠道轉移到別的經濟體。
淡馬錫作為國內最大的長期外資機構投資者,同時還是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淡馬錫的投資減少,意味著對國內經濟前景的擔憂正在加劇。而這種擔憂,除了系統性的風險,還有消費的低迷。
統計局7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同比跌0.8%,雖然符合市場預期,但已經是連續21個月出現負數,同時上半年的PPI也同比錄得2.1%的跌幅。同日公布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同比升0.2%,也創下3個月的最低。
今年上半年,中國通脹率只有0.1%,6月的食品價格同比也下跌2.1%,這些數據共同說明瞭一點,即中國的消費復甦遠不及預期,到今天依然非常低迷。
CPI跌跌不休,說明居民連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資,也就是食品的消費都變得十分謹慎,而那些生活的奢侈品、耐用品的消費就更低迷。
更重要的是,消費的低迷延續了一種態勢,這種態勢是繼三年新冠病毒至今仍在延續的,這也是外資下降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投資,意味著未來的機會;但當消費萎縮和儲蓄率下滑同時出現的時候,這意味著消費市場沒有動力、以及民間消費力的不足。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外資下滑成為了一種必然。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7月9日表示,將降低中國國內資產佔其投資組合的比例,從2020年的29%降至現在的19%,同時提高在美洲的投資佔比至22%,這是10年來淡馬錫的在華資產佔比首次低於美國。
除了新加坡主權基金下調投資比例之外,在華日企也面臨著嚴峻形勢。
過去,日企一度佔據著外資裡的龍頭老大地位,以蘇州為例,僅僅是蘇州一市的日資企業就高達4000多家,累計實際使用日資136.4億美元,而且其中還有大量諸如豐田、松下、日立、三菱、住友這樣的世界五百強,涉及汽車零部件、裝備製造、電子通信、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蘇州緊鄰的無錫市,也有1000多家日本企業,是日本軟體和服務外包的重要基地。可以說,日資是在華外資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但這種巔峰時刻,也早一去不復返。
2012年,是日本對華投資的最高點,其投資額達到了112億美元,此後便掉頭,一路向下。
今年6月,日本汽車製造大廠日產關閉了位於常州市的汽車製造廠,該廠於四年前投產,年產汽車十三萬輛,日產汽車在華合資公司東風日產表示,這一決定是基於整體戰略和商業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
日產常州廠是日產在國內8家工廠中規模最小的一家,但擁有最先進的廠房,於2020年11月開始生產,佔日產汽車在華約一成產能。儘管產能較低,但日產常州廠的關閉,依然表明瞭在華日企的另一種趨勢。
其實,這幾年除了日企之外,富士康這樣的承載著就業大廠的電子廠,也在謀求撤離在華市場,將更多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外商投資減少,對中國來說會有什麼影響?
過去很多人傳統上認為,外資無所謂,不重要,國內市場這麼大,離開了外資一樣能轉。但聯想到今天國內的就業市場行情,外資的撤離,至少對中國的普通民眾來說,不是個好消息。
但就失業而言,現在的失業已經遠非98年的那次可比,而這次就業機會的流失,其中有很多都不會再回來,尤其是失去的外商投資。
這些外資湧入到其他新興經濟體,例如印度、越南、泰國等地,這都是非常長期的規劃,一旦在他國投資落地,那麼新增的就業崗位,基本上就與國內無緣了,加上歐美等國陸續推動自己的製造業回歸,對中國就業市場的影響,無疑是非常大的。
今年以來,許多人找工作都很難,哪怕是過去傳統上的電子廠,雖然依然在招人,但工價早已經沒有往年那麼高,尤其是影響最大的富士康。巔峰時期,富士康號稱國內有百萬員工,富士康為他們購買五險一金和提供不菲的薪資,加上周邊產業的帶動,拉動的就業群體至少高達幾百萬,但現在隨著富士康產能的外遷,儘管富士康依然在招人,但工價和往年相比,也有不少的降幅。
投資不僅僅看重的是一個經濟體的未來,投資還能夠為該經濟體帶來可觀的新增就業崗位,而今天,國內的消費、收入乃至就業都面臨著嚴峻的形式,不僅僅影響到外資的高低,也間接影響著人們的就業機會。其中又以年輕人的影響最大。
根據智聯招聘的《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超過30%的2024屆畢業生有過兩次及以上實習經歷;而決定求職的應屆畢業生中,有超過60%從2023年起就開始找工作,比上屆的49.9%高出10個百分點,另外還有近四成應屆生求職者自開始求職已經投遞了50份以上的簡歷。
截止今年4月中旬,有求職計畫的應屆畢業生中,僅僅只有47.8%的人獲得錄用,比去年的50.4%略有下降。
數據已經在告訴我們,今年就業有多難。在企業降本增效之際,年輕人的校招生崗位,是優先開始減少的。
今年一季度,阿里的員工由去年的23.5萬人減員至今年的20.4萬人,同比減少3萬人,此外其他網際網路大公司也削減了研發費用,而研發費用減少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員相關支出」的減少。
沒有投資機會,首先是整個社會面的消費不足導致的;但沒有投資,就意味著很難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這個時候就業預期變難,人們的消費就會變得更保守,這形成了一個負面循環。
如何提高外資?
答案其實很簡單,進一步優化國內的營商環境。環境,除了法治上的,還應該開放更多行業,進一步取消外資准入限制,包括進一步取消國內的民營企業准入限制,只有放開更多限制,才能催生出增量市場。
在消費復甦低迷的背景下,唯有進一步放寬、放開,才能夠吸引外資和民營投資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多行業准入,才能夠引發良性競爭,擴大更多新增就業崗位。
在外資連跌13個月的今天,中國更需要的,是一個開放且包容的環境,而不是故步自封。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中國的經濟目前還經不起內循環,未來也不應該內循環。畢竟,對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說,內循環的另一個潛台詞可能意味著更封閉。而封閉的商業環境,顯然不是一個好的商業環境。
要想提振外資信心,少不了中國對營商環境的再度優化,而信心的營造,本身也應該具備長期主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