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24年7月23日訊】近期諸多跡象顯示,中國面臨內需低迷、外資不來、富豪階層潤逃國外,經濟窘境持續惡化,中共當局對此困局幾乎無計可施。
年初《彭博社》等外媒指出,2月18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外國流入中國的對中國直接投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只有330億美元,是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加速吸引外資30餘年以來最低點,和2022年相較更暴跌82%,顯示中國疫情衝擊嚴重、「疫後經濟」復甦疲軟、內需不振,而中共加強極權統治也是要因,外資對中國市場信心近乎崩潰。
外資對中國市場信心崩潰
《自由亞洲電臺》2月22日指出,中國通貨緊縮日益嚴重,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8%,連續四個月同比下降,是逾14年以來最大同比降幅,顯示難以擺脫通貨緊縮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中國區負責人、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也向《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最新物價數據和諸多疲軟經濟信號已經預示,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相當困難的時期」「中國通貨緊縮意味著中國不再是全球經濟成長引擎,反而得依賴其他國家需求以重振經濟,此現象將會衝擊世界經濟。」
今年稍早IMF表示主要由於房地產市場動盪,中國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繼去年12月穆迪(Moody's)之後,惠譽(Fitch Ratings)鑒於中國公共財政風險不斷增加,於今年4月將中國主權信用前景下調至負值——兩大國際信評機構相繼看壞中國經濟前景,警鈴大響。
此外,如今中國極權政治因素更令外資卻步,甚至加速流出。2023年7月中國實行新版《反間諜法》,更新重點是「擴大適用範圍」,加強對企業的打擊和控制,不論中外,所有所謂「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文件、數據、材料、物品、人員,都可能被調查,外商尤為不安。
中共當局知道為吸引外資,必須持續展開微笑攻勢,然而效果不彰。美國駐日本大使易曼紐(Rahm Emanuel)今年四月受訪直言,中國隨便抓外國商人,又想要他們在中國投資,當然沒效。
《日經亞洲》指出,中國以保護國安之名加強管控外商,外商自然減少在中國業務,例如蓋洛普(Gallup)等多家市場研究與盡職調查顧問公司撤出中國。尤為重要的是半導體產業資金外流更是明顯,美國市場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指出,2018年中國佔全球晶片領域外商流入資金約五成(48%),到2022年驟降僅剩1%,同期美國晶片領域資金流入比重則從幾乎0%激增至37%,而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三國合計之比重則從10%升至38%。《日經亞洲》分析外商不投資中國的主因是中國經濟趨緩,內需消費更遭到房市低迷衝擊,出現通貨緊縮。
台商也加速逃離中國
除了外資撤離,台商也加速逃離中國,特別是日前中國國台辦發布「懲治台獨頑固分子」22條意見,竟以模糊定義與極刑威脅臺灣人,令局勢更為惡化,外媒指出連部分外商也已經慎重計畫將臺灣籍員工撤出中國。
十多年前習近平上臺之初,許多較為敏銳的臺灣人與台商已見苗頭不對,遠離中國漸成趨勢;2018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加強對於中國貿易不公施壓,更有大量台商將產線遷離中國;武漢肺炎爆發之後,許多臺灣人撤回到臺灣;2023年5月據傳蘇州約有三分之一台商撤離,留下的也在準備轉移產能;就連2015年北京以優惠政策統戰臺灣,吸引臺灣青年創業所設立的「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福建平潭「臺灣小鎮」,近期也被英國《金融時報》揭露已經幾乎淪為空城。
7月13日《自由時報》報導,電梯大廠永佳捷(Masada)董事長許作名表示,中國台商四年前顯著回流臺灣,如今已有4成至5成資金回到臺灣,還有更多比例將轉回。另一方面,中共當局卻急著留住台商,例如曾是台商進入中國最早且投資最密集的東莞,於6月底啟動「莞臺高新產業園區」奠基動工儀式,喊話「全球台商進莞來」,然而近年大多數台商已經遠離東莞,難再回頭。
不僅外商台商大量撤離中國,連中國富豪也「潤」出新記錄。英國知名投資移民顧問公司Henley&Partners日前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出現全球最大規模的高淨值人士(HNWI,擁有百萬美元流動資產者)外流,有1萬3800名高淨值人士離開中國,主要移居到中共時常開罵與醜化的美國,預計中國今年再創新記錄,會有1萬5200名富豪潤出中國,顯更將衝擊中國經濟。
中國疫後經濟不見起色,加上中共執迷於強化極權維穩,甚至公然威脅國際安全,中國已經不再是臺灣人與外商醉心淘金的繁華市場,更像是危機四伏的黑暗迷宮,中國國台辦的「懲治台獨頑固分子」22條意見,更離奇地平添荒謬與恐怖氛圍。而身在黑暗迷宮中的中國富豪尋隙潤逃出國之數年年創新高,恐將成為常態,不足為奇。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