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濫觴應始於古籍《黃帝內經》,古代儒醫相通,許多文學作品更是習醫者必讀之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的濫觴應始於古籍《黃帝內經》,內容博大精深。古代儒醫相通,有許多文學作品更是習醫者必讀之作。
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對《黃帝內經》作如是觀感:「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黃帝內經》與《山海經》、《周易》並列為上古的三大奇書。《黃帝內經》非凡人所作,中醫是神傳文化,其書寫方式類似柏拉圖所著的《理想國》,數十萬言幾乎皆為黃帝與岐伯之對話,一氣呵成,文采斐然,條理析分井然有序,也可說是上古散文佳作。
古代儒醫相通,明代針灸巨著《針灸聚英》,高武所撰,有針灸理論、經絡俞穴、針灸方法和初學入門的一些歌賦,是部綜合性針灸書,其中〈玉龍賦〉吟道:「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捨煩。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原夫卒暴中風。頂門百會。腳氣連延。裡絕三交。頭風鼻淵。上星可用。耳聾腮腫。聽會偏高。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二白醫痔漏。間使剿瘧疾。大敦去疝氣。膏肓補虛勞。……此為難擬定穴之可祛。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俗以玉龍歌扁鵲所撰。蓋後人依託為之者。玉龍賦又總輯其要旨爾。」
《藥性賦》據考證約為金元時代作品,按藥性分寒、熱、溫、平四類,用韻語編寫成賦體,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於誦讀記憶。作者不詳,述藥248種,寒性藥(諸藥賦性,此類最寒)、熱性藥(藥有溫熱,又當審詳)、溫性藥(溫藥總括,醫家素諳)、平性藥(詳論藥性,平和惟在),內容開始為:「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海藻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聞之菊花能明目而清頭風;射干療咽閉而消癰毒;薏苡理腳氣而除風濕;藕節消瘀血而止吐衄。栝蔞子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黃柏瘡用,兜鈴嗽醫……」
《湯頭歌訣》更是習醫者必讀之作,清代汪昂撰,刊於1694年,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在自序中汪昂提到:「古人治病,藥有君臣,方有奇偶,劑有大小,此湯頭所由來也。」如補益之劑第一方〈四君子湯〉如此寫道:「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在書中第68回寫道:孫悟空在朱紫國為國王診病,四診合參,寫得頭頭是道:「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轉旋。望聞問切四般事,缺一之時不備全:第一望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第二聞聲清與濁,聽他真語及狂言;三問病原經幾日,如何飲食怎生便;四才切脈明經絡,浮沉表裡是何般。我不望聞並問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孫悟空之言也合脈學的要旨,望聞問切、虛實表裡浮沉皆行家之言,儼然就是一位標準的醫師。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