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各種身心疾病,胸悶、痠痛、疲倦等症狀就會隨之而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按:現今社會生活緊湊、工作壓力大,使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無法順利切換,在各自該負責的時間段居於優位。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各種身心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包括失眠、血壓高、心悸、胸悶,容易頭痛頭暈、免疫力下降、焦慮、憂鬱等。
如同人們常說的,生活中必須有適度的壓力。例如,必須在工作場合做簡報就是一種壓力。因為有壓力,我們才會為了解決問題而努力,適度的緊張感還會正面的提高情緒。但是,若壓力太大,交感神經就會居高不下,使人焦慮或不安到了極點,或者是陷入過度保存戰力的「凍結僵直模式」。
那麼,要如何測量壓力的大小呢?
即使要做的簡報內容相同,對A來說那可能是成長的養分,但對B來說卻可能痛苦到足以擊潰他。
也就是說,每個人對壓力的「耐受範圍」本就有所差異。
先稍微施加負荷,再讓神經休息,亦即給予交感神經不至於崩潰的適度刺激,再回到副交感神經做主的狀態——如此反覆進行,就能逐漸擴大「耐受範圍」。若「耐受範圍」變大,人對於從前自認辦不到的事情,就會覺得好像有辦法做到。
實際上,能夠挑戰的範圍和留下的成果都會變大。
此外,對於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我們也能夠預測「我到這裡是沒問題的」,不再會一味心懷恐懼。
不把交感神經的高亢當成「恐懼感」
我再重複一次,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運作要保持良好的平衡。當我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墜入愛河或和朋友共度愉快的時光,交感神經就會活躍起來。為了度過充實的人生,交感神經必須處於剛剛好的興奮狀態。
而且,我們還得清楚區分交感神經的高亢狀態究竟是「興奮」還是「恐懼」。
否則,「興奮」這種良好的刺激將會化為「恐懼」。
請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玩的遊戲,很多都在比輸贏,例如捉迷藏、占地盤遊戲和躲避球等等。
雖然有時候會受點小傷,但還是每天都玩得很開心,這就是興奮。
我們玩戰隊遊戲時雖然會戰鬥,但心裡很明白自己不會真的死掉。換句話說,自己的內心以及和他人間的人際關係中都有著「安心」「安全」的系統。
諸如此類,若童年時期能和其他人玩耍,從中嘗到不同於「恐懼」的「興奮感」,長大成人後就能對旁人保有一定的信賴感。
也就是說,這樣的人能夠輕鬆進入「連結模式」。
另一方面,若個人難以獲得安心感和安全感,就會變得不擅長分辨興奮和恐懼,在應該要感到興奮的情境下卻被恐懼所支配。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最好要鍛鍊前方開關,讓「連結模式」更加穩固。
面對問題可以做適當的準備,但不須要被不安吞噬。(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做同一件事能更輕鬆
工作、家事、社交……我們每天都有許多不得不處理的事務。
舉例來說,有人在寫企劃案時,交感神經的高度中等,但在做簡報時則是處於相當高的位置。
這就代表,若要完成這些事務,就會承受相當大的緊繃感。
然而,在調節自律神經之後,同樣在交感神經支撐下,就能完成這兩者而不被擊潰。從前,做簡報會讓人緊張到快要承受不住,但之後或許僅止於心跳加速。
如上所述,若神經具有「可預測性」,我們漸漸地就能在交感神經放鬆的狀態下做簡報,至於寫企劃案時,則是在副交感神經的「連結模式」下完成。
這樣一來,不必大幅動用到交感神經就能做到許多事。以前須要拿出120%力氣,在緊張或亢奮下才能勉強辦到的事,在調理自律神經之後,只需要不到80%的精力就能充分辦到。
我自己以前也是,想專注在某件事上時,就須要用力的想著:「不得不做。」在這個階段,交感神經運作起來相當吃力,事情做完之後總是精疲力盡,有一段時間會精神渙散,需要時間才能恢復。
然而,我現在卻能在「連結狀態」下,抱著「那就來做吧」的心態,自然而然地專心做事。
於是,我得以打造出身心都不疲倦、有餘力樂在其中的正面循環。
活在「當下」=有備無患
如同壓力無法歸零,不安也無法完全消除。
擔心自己下半輩子的經濟和健康,想著:「我還能健健康康活到幾歲呢?」
擔心自己的工作,心想:「繼續從事這一行真的好嗎?我能做到幾歲呢?」
懷疑「這個人真的是我的真愛嗎?我們還能夠在一起多久?」擔心自己和伴侶之間的關係。
或者是憂心「我的孩子整天滑手機,都不唸書,將來有出息嗎?」等等。會有這些不安都是很自然的。
因為會不安,我們才能「未雨綢繆」。
雖然我們須要做些適當的準備,但不須要被不安吞噬。
以養老金為例,假如我們擁有「可預測性」,就能精準存下所需的存款,同時把金錢用來享受人生。
相較之下,要是被不安所吞噬,就會不敢花錢,每天的日子都過得很無趣。
此外,只要前方開關夠強韌,即使擔心自己會孤獨死,也能夠巧妙善用旁人的幫助或社會福利。若能與人連結,就能體會到自己還是有支柱的。
若你現在身邊有伴侶和子女,但仍然擔心將來不知會如何,在調理過神經之後,不安襲上心頭的時間將會縮短,能夠感受到自己和旁人的連結,於是最終將能安心,認為「有了這些人際連結,應該就能得到某些幫助」。
這當然並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
但是,只要你的神經對別人也擁有「可預測性」,前方開關的連結模式就會更加深厚、更豐富,讓你不再被不安的情緒牽著鼻子走,或被它壓垮。
說到底,唯有活在「當下」才能抹去對「未來」的不安,但我們卻受到痛苦的「過去」所支配。
過去明明有許多快樂的事,但我們卻不聚焦在那些事上面,反而在腦海中自動重播討厭的事情。
想起討厭的往事會發動交感神經的「戰或逃模式」或副交感神經的「凍結僵直模式」,這是自律神經的習性。
然後,人就會用「備戰模式」去面對現在和未來,擅自創造出一個與現實不符的糟糕世界。
例如覺得「那時候真不甘心」「那時候被惡意對待了」等事,在現在和將來肯定也會讓我感到不甘心或被人惡意對待,所以必須先採取對策……。
實際上,那個人可能是真的有惡意,但你現在能夠採取和小時候或從前不一樣的對策了。
其實你現在是安全的,但因為沒有想出對策,所以總是處於「備戰模式」。
本文摘自世茂出版社出版《療癒自律神經,扭轉逆境人生:47個小練習,穩定你所有負面情緒》,作者:淺井咲子/譯者:伊之文。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