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竹石圖〉(局部)(圖片來源:公有領域/私人收藏)
民國中國畫壇中, 吳湖帆既是畫壇盟主,也是大收藏家,地位首屈一指。吳湖帆的家族集官宦、文藝於一體。他自幼就進入當時的主流文化菁英圈,從小即受中華傳統文化之影響,優越的家境,也為其提供了直接學習古人書畫真跡的機會,而其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亦始終貫穿並影響其一生的鑒藏與創作。
吳湖帆的祖父吳大澂是甲午主戰名將,外公是內閣中書沈樹鏞,岳伯父是軍機大臣潘祖蔭,他是一位真正的貴族子弟,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官三代」,看吳湖帆的文物收藏,那是幾大家族、幾代人財力、智力的結晶。
1948年張大千在北平期間,北平藝壇人士多有評其為「南張北溥」之南北畫壇巨匠。張大千謙虛不受,而倡議改為「南吳北溥」。是年冬天,張大千最後一次離開北平時曾說:「中國當代文人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儒,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時論稱張大千、溥心畬畫為「南張北溥」,稱湖帆則曰「南吳北溥」,合而譽之,則稱「山水三鼎甲」。此時已形成的畫壇新局面,很快便在接下來的中共竊政遭受破滅:張大千遠走海外,溥儒渡臺鬻畫,而吳湖帆依然選擇留在上海。
吳湖帆〈竹石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私人收藏)
1949年國共戰爭臨近結束時,吳湖帆極為關注時事,常以打油詩或畫上題識來紀實。1949年,張大千最後一次逗留上海時,曾和吳湖帆、錢鏡塘(海上書畫大藏家)一起吃湯麵,便有直接勸說吳湖帆離開大陸之事。此時的吳湖帆前五十年風光不斷,藝術上剛突破此前的臨仿古畫階段且有創新,是否離開大陸,或許只在一念之間。
1949年12月6日,「山水三鼎甲」之一的張大千離開大陸,飛抵臺灣新竹,隨即赴臺北。同月率家眷前往香港暫住。其間,吳湖帆接到張大千自港來信,告知他香港當地基本情況及海外書畫行情,意囑其移居香港。此時的吳湖帆,已將所藏古書畫整理裝入樟木箱,共有24箱之多,以備特殊情況發生時撤離大陸。適姨表兄黃炎培來上海辦事,工作之一便是向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宣傳中共政策,請他們留下來為中共服務。在黃炎培的勸說下,吳湖帆遂打消了離開大陸的念頭。為防患於將來,吳湖帆依然決定讓弟子王季遷帶走所藏古書畫中的12箱。而這12箱書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流遍於各大拍賣公司及相關博物館機構。
吳湖帆後來的各種遭遇,至今讓人常把他和張大千遠走海外對比。甚而得出結論:張大千若留在大陸,遭遇亦必如吳湖帆一樣,而吳湖帆應如張大千一般離開大陸。
在中共建政後不久的針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中,吳湖帆與眾多知識分子一樣,不論是在思想意識上,還是在生活習慣上,都接受了中共的洗腦。他在一次公開的大會上表示:「我可以不要房產,不要土地,我願意交納一切政府規定的租稅。我只希望今後以書畫藝術為生,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1951年,吳湖帆長子吳孟歐因涉「偷聽敵臺」被定為反革命而遭槍決。稍後的各種政治運動打亂了吳湖帆的思緒,也打斷了他的「錦繡江山」。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