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千字文》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南朝梁(502年~549年)時期武帝取了王羲之寫的一千個字體,令其親人練習書法,而後覺得雜亂無章,由「散騎侍郎」周興嗣編成一篇由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的文章。後來這種千字文很多都是用來作為書法啓蒙教程,學習千字文的同時可以學習書法,也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之重要啓蒙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合稱「三百千千」。
《千字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兼納自然、歷史、社會常識,寓意深刻、結構清晰、語言簡明優美,可以說是一首四言長詩,全篇主題清晰,章句文理一脈相承,層層推進,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是句句引經,字字用典。《千字文》是其他幾篇也公認為不錯的啓蒙讀物不能比的,所以歷代書法家都競相書寫,如智永、懷素、歐陽詢、趙佶、趙孟頫、文徵明等都有留傳至今的帖本,同時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各國也受到重視。
韓濩《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所謂真草千字文,顧名思義有兩種字體組成的千字文,真指的是楷書,草指的是草書,歷史上不少書法名家都寫過這種形式的千字文書法作品,比如隋朝智永就曾經寫過一篇《真草千字文》。這幅《真草千字文》並沒有落書寫的時間和日期,整體風格端莊雅緻,整體法度嚴謹,用筆圓潤細膩,結體茂密,筆致內含蘊,不激不厲,風規悠遠。他按照書法學習的一般順序,形成以基本筆畫、偏旁部首、字形結構等三個部分。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
智永,名法極,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朝陳與隋朝間的書法大家。他是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因捨家入山陰永欣寺,人稱「智永禪師」或「永禪師」。智永幼承家學,並跟蕭子雲學習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祖法,他既能嚴守家法,虔誠地繼承王氏書法的傳統,又能繼往開來,下傳虞世南、陸柬之等人,開啟了唐代書法的新風。他被公認為承上啟下的大書家,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楷書方圓互參,骨力內蘊,結構茂密,體態閑雅,多存晉人法度。
他早年出家當和尚,後來雲遊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就曾在永欣寺裡住了整整30年。智永嚴守家法,深居簡出,習字很刻苦,發誓「書不成,不下樓」。每天雄雞報曉即起床,磨上一大盤墨,然後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智永還在屋內備了數支容量為一石多的大簏子,練字時,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裡。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後來,他將這些禿筆埋在地下,堆成墳,並親筆寫下「退筆塚」三大字以為紀念。後人講「退筆成塚」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練習,智永的書法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了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書名大振後,向他求書者紛至沓來,日日門庭若市,竟將寺廟的門檻踏破,不得不用鐵皮將門檻包裹起來,故時人又有「鐵門檻」之稱。
智永《真草千字文》(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