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解讀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矣」(圖)

 2022-11-17 16: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元代顏輝畫老子騎牛
元代顏輝畫老子騎牛(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介紹《老子》(又名《德道經》)一書中第二章的一段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進一步探知為後世留下道家修煉文化的老子究竟傳遞了哪些深意?

老子,《史記》說老子姓李,名重耳,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曲仁里(現今河南省鹿邑縣)人,但也有人說老子是宋國人。更有人說老子在上三皇時期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期為金闕帝君,伏羲氏時期為郁華子,神農氏時期為九靈老子,祝融時期為廣壽子,黃帝時期為廣成子,顓頊時期為赤精子,帝嚳時期為祿圖子,堯時期為務成子,舜時期為尹壽子,夏禹時期為真行子,殷商時期為錫則子,周文王時期為文邑先生。無論老子的真實身分如何,世人均認為老子自幼聰慧,靜思好學,曾師從精通天文地理的商容。

其實,但凡受命於天之人,稟賦氣質必然與一般人不同,也由於身負使命,自然獲得上天護佑、幫助。因此,世間流傳老子的不少傳說。不過,縱然相關故事再多,其中充溢的關鍵信息無非是:老子受到天安排,特地降臨人間傳播道家修煉文化,好讓有悟性之人得以在修道過程中返本歸真、重回天去。

老子留給人們的大道思想,多保存在總共八十一章、分成了上下兩篇的《老子》一書中。《老子》的前三十章為卷上,後四十四章為卷下,總共五千多字。

另外一提,1973年於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而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德道經》寫本,也大多以《德經》作為上卷、《道經》作為下卷。有研究表示,這說明得道之人一定會是有德之人,至於無德之人是沒有辦法順利得道的。

目前人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非老子原本的著作,因為其中內容都充斥了戰國時人所增益的文字,但裡面的主要思想確實是屬於老子的。因此,換言之,其中的基本思想範疇是「道」,故稱道家。

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道家」之稱呼,最早見於漢代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司馬談所撰寫的《論六家要旨》。雖然「道家」之稱出現在漢代,但眾所周知,在老子出世,以及老子以五千真言傳世之前,世間上就流傳了不少的道家修煉故事,其中包括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黃帝「龍去鼎湖」、傳說是顓頊帝玄孫的長壽仙人彭祖等等修煉神蹟。

縱然不少人把《老子》一書視為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但真正有緣、有悟性之人卻深深的明白:老子留予後世的,是道家修煉文化。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何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這一句話出自於《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意思為:「天下人都知道何為美,那麼也就產生了醜的觀念;都知道何為善,那麼也就產生了不善的觀念。所以,有和無是互相生發的,難和易是互相形成的,長和短是互相彰顯的,高和下是互相充實的,音與聲是互相配合的,前和後是互相依隨的。因此,聖人採用無為方式來處理事情,使用不言的方式來施行教化。任由萬物生長而不妄加干涉,生養萬物卻不占有,培育萬物卻不誇耀,成就萬物卻不居功。正因為不居功,功勞才不會消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一段話才二十三個字,但卻呈顯多層次之意,自然之道之玄妙亦展現於外。

《說文》云:「美與善同意」,從表面字義來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即能獲得一個道理:

當天下人從自然萬物中凸顯出「美(好)」來,那麼在產生了這個區別的觀念之後,將會再引發惡果。

這句話講出了「相對性」,並進一步的衍生出了「對立性」。美與不美、善與不善的標準是人類認知下的產物。當人們產生了一種衡量的標準,同時間會人為的扭曲了萬物自然生存狀態,破壞自然之規律。換言之,人們認定的標準,讓天下皆知美、讓天下皆知善,但卻也違反了自然,並製造了惡果。

至於好壞的「相對性」在衍生出了對立性之後,可能就會嚴重的破壞天地生命自然並存的平衡、融洽。

例如,某個群體中的一個好人獲得了表揚,可能就有人因此而生出了忌妒心,並給彼此帶來傷害,扭曲了人與人的自然關係,敗壞了和平共處的狀態。

由此可見,相對的觀念、區別是形成矛盾的根源。也就是說,在萬物自然而生而成之間,人類自以為是的好壞之見,反倒干擾了自然之道。

此外,這句話還可從「養身」角度來討論。

漢代《老子河上公章句》將老子的這一段話,列入了「養身」層次中。不過,我們能從這一段話獲得甚麼樣的「養身」的警惕呢?

簡而言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說出當人人皆愛「美」時,就會令人產生逐美之心;當人人皆注重「善」譽,就令人萌發求名之心。當大夥兒在追逐稀少的好東西或是競爭第一名的美譽時,在其中的人們就自然而然互相爭取著利益矛盾,內心間也被激發出了漣漪,人際關係也就會出現對立。

結果就是,後續招致的紛擾、爭端前後分裂了原先存有的諧和、融洽,招來的醜惡事對人們也就會產生了傷害、不利「養身」,最終當然就是不美、不善了。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