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講堂】燒燙傷中醫療法(圖)
燒燙傷大部分是因為接觸滾燙液體、固體或火焰高溫造成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燒燙傷大部分是因為接觸滾燙液體、固體或火焰高溫造成的。
燒燙傷,傷及皮膚表面稱為表皮燒燙傷,或一級燒燙傷,傷口會變紅、不會冒水泡,往往會持續三天之久。當傷口延伸至下層真皮層,就稱為二級燒燙傷,會冒出水泡,而且常會感到劇痛,需長達八週才能復原,可能會留疤。傷及全層皮膚的燒燙傷,或稱三級燒燙傷,傷口會深及全層皮膚,通常不太會痛,患部僵硬無法自癒。四級燒燙傷則更進一步傷及深部組織,如:肌肉、肌腱、骨頭等,這類燒燙傷多傷口發黑,燒燙傷部位部分組織流失。
燒燙傷的治療方式,依嚴重程度而定。一級燒燙傷所需的止痛藥劑量略多於一般劑量,較大的燒燙傷會需要在專門機構,如:燒傷中心,接受較長的治療;沖冷水有助於緩解痛楚,並減輕傷害,但沖太久會導致失溫。二級燒燙傷,處理水泡的方式還不確定,但可肯定的是,如水泡不大,保持其完整;水泡很大,要將水泡刺破。三級燒燙傷須採手術治療,如:皮膚移植。嚴重燒燙傷需大量靜脈輸液。感染是燒燙傷最常見的併發症。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凡火燒損,慎勿以冷水洗之,火瘡得冷,熱氣更深轉入骨,壞人筋骨難瘥。……治火瘡方:梔子(四十枚)、白蘞、黃芩(各五兩)上三味……以水五升,油一升合煎,令水氣歇,去滓待冷,以淋之,令溜去火熱毒,則肌得寬也。作二日,任意用膏敷,湯散治之。」這裡孫思邈是反對用冷水降溫,而是建議用藥水淋之。《洞天奧旨》中提出:「輕則害在皮膚,重則害在肌肉,尤甚者害在臟腑。」並明確提出:「治火燒之症,必須內外兼治。」也就是外部塗以膏藥,內服清瀉火毒之藥。
在服用藥物方面,若是火熱傷津,要清熱、解毒、生津,常用藥有:石膏、知母、麥冬、銀花、連翹、黃芩、石斛、生地、甘草、紫花地丁等。若是氣陰兩傷,可清熱養陰、清熱生津,如:西洋參、五味子、麥冬、生地、丹皮、石斛、銀花、知母、白芍等。若氣營兩燔,可解毒涼營,如:黃連、竹葉、生地、麥冬、黃芩、梔子、羚羊角粉、銀花、甘草、玄參等。
外用藥可用冰硼散、紫雲膏、三黃散、生肌玉紅膏等;或用大黃、黃芩、黃連、虎杖、地榆、紫草、海螵蛸、冰片,研極細末,用甘油調擦,對一、二度燒燙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