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這一座巧奪天工的宏大建築,曾經有過不少肅穆盛大的時光,同時不乏落寞的悲涼。(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遊歷過北京的人,往往推崇天安門是一座巧奪天工的宏大建築,稱它不僅金碧輝煌,還氣勢磅礴、莊嚴雄偉。其實,讚歎天安門之際,千萬勿錯過與天安門緊密扣連的「金鳳頒詔」與「金殿傳臚」這兩件大事,同時也得清楚曾有的悲涼。
明成祖朱棣在1402年稱帝後,就做出重大決定——遷都北平。之所以選擇北平,從北平興起的朱棣另有3項考量:北平是龍興之地,風水更勝南京;北平的位置重要、交通便利;北平深具豐富文化,顯帝王氣息。
明成祖決定後,即派造詣精深的蒯祥等知名匠師分工負責宮殿建築群的設計及施工。皇城正門經過蒯祥精心設計,最終於1420年竣工,但時稱「承天門」,而非天安門,其具「奉天承運」之意,且僅是一座3層樓式木牌坊,毫無今日雄大之姿。
《日下舊聞考》載道:「天安門初仍明舊,曰承天門。順治八年重建,改今名。乾隆十九年,於東西長安門外增築圍牆,各設三座門,規模尤為閎整。」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此牌坊遭火焚毀;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重建,但此次是建造了座重檐歇山式城樓;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平後,城樓毀於兵火中。直到清兵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臨在位8年後才下令重修。承天門改稱為「天安門」。天安,取「受命於天,安邦定國」之意。天安門同午門、端門,均為宮城南向的三道大門。層層疊高展現雄偉的天安門,是第一道重要大門。
受到明、清帝王統治的百姓,定能感受到自己在仰視這座宏偉建築物時的渺小,除了因為天安門高大壯麗又戒備森嚴,象徵著不可侵犯的皇家威嚴,也因為它彷彿承接著天,令人肅然起敬。高達33.7米的天安門是一座令人望而生敬的壯麗建築,無論佇立在城樓外或建築體內觀察,都能探察它極富特色。
首先,最下方是高1.6公尺的漢白玉須彌座,城樓則是蓋築於13公尺的高大城臺上,同時有60根巨大朱柱支撐著,其東西面闊九間,南北進深五間,是取《周易》「九五,飛龍在天」之意,象徵「九五之尊」。天安門還有鮮豔彩畫、光燦亮眼的黃琉璃瓦、花紋多姿的菱花窗門,以及正脊與垂脊上的多隻吻獸等物件裝飾著。
不過,懂歷史的人,絕對更明白天安門地位崇高、氣勢撼人的主因為何,同時會勸世人切莫錯悉「金殿傳臚」與「金鳳頒詔」的精彩歷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