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諾貝爾獎已發了119年:為什麼還沒花完?(圖)

作者:佚名  2020-10-16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20年10月16日訊】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已於日前全部公布。除了獲獎者的成就,他們即將獲得的豐厚獎金也引起不少人注意:每個獎項獎金高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759萬元人民幣),比去年的900萬瑞典克朗增加了不少。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根據「炸藥大王」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最初的獎金池也全部來源於他的遺產,總共3100萬瑞典克朗。而諾貝爾獎自1901年第一次頒發至今,已經連續頒發了119年,發出去的獎金早就超過了諾貝爾留下的遺產數額。

為什麼諾貝爾獎能保證高額獎金一直發下去,這筆 3100 萬瑞典克朗的遺產,又是如何成為知識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火種的呢?

諾貝爾獎的輝煌百年歷史,是以一場狗血遺產爭奪案開始的。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病逝於義大利,根據他在前一年定下的遺囑,他的絕大部分財產(3100萬瑞典克朗)都將被交給信託人,用來成立一個基金會,只有100萬瑞典克朗留給家人。諾貝爾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但他留下的巨額遺產讓親戚們動心不已。他們堅稱,諾貝爾和親戚的關係很好,絕對不會只留這麼一點錢給親戚們,而那些他們連面都沒見過的信託人,一定是串通律師,陰謀篡改了遺囑。

事情越鬧越大,最終,這筆遺產爭奪案被送上瑞典國王的案頭。諾貝爾生前名氣很大,一代文豪雨果甚至稱他為「歐洲最富有的人」,許多歐洲大報都在關注他的遺願能否被忠實執行。瑞典國王權衡再三,最終還是相信諾貝爾的遺囑是真實有效的,並親自主持,於1900年成立了諾貝爾基金會,用來管理這筆龐大的遺產,支持諾貝爾獎的運轉。

可以說,諾貝爾獎的地基,正是諾貝爾基金會,而百年來諾貝爾獎能堅持發放高額獎金,最大的功勞,也在於這個神秘低調的基金會。

諾貝爾基金會從誕生開始,就接下了來自委託人諾貝爾的艱難任務:做一個永續型基金會。

諾貝爾是一個天性悲觀的人,他不相信會有人願意為自己的基金會注資,所以他在遺囑中寫得明明白白,每年發出去的獎金,只能來自於遺產本金投資所得的利潤,不得動用本金。換言之,他想設立一個永續型基金,讓諾貝爾獎成為一個永恆的偉大事業。

一般來說,捐贈基金有兩種模式,花費型和永續型。好比一池子水,花費型基金只有出水口,沒有進水口,本金總有一天會被用盡,而永續型基金則希望以某種方式盈利,創造進水口,保持本金不動的同時,滿足基金會的需求。為了滿足諾貝爾的要求,諾貝爾基金會不得不絞盡腦汁,創造這個持續盈利的進水口。那是1900年,3100萬瑞典克朗無疑是一筆巨款,但按照諾貝爾的想法,要設立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和平、文學這5個獎項,還得每年給每個獲獎人提供一筆「足以保證他20年不出研究成果也不會餓死」的錢,就是金山銀山,也不夠用。

諾貝爾基金會該怎麼完成這項難以完成的任務?

成立之初,瑞典國王就按照諾貝爾的遺囑,親自為基金會制定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這相當於還沒開始大展身手,一副重重的枷鎖就架在了基金會身上。

諾貝爾本人是實幹家,非常不喜歡利用金融手段攬財,為此他在遺囑中特地囑咐,基金會只能投資一些「安全項目」,不能主動投資股票等中高風險項目。於是在長達五十多年的時間,基金會一直按照《章程》行事,像一家古老死板的公司,只願守成,不敢創新。在瑞典人眼中,「安全項目」就意味著銀行存款、國債等旱澇保收的固定收益投資,然而諾貝爾獎誕生的年代,並不是一個可以安心吃利息的年代。

1914年,一戰爆發,雖然早就宣布自己是「永久中立國」,但瑞典全國上下還是萬分緊張。

作為一個黃金年代早就過去幾百年的小國,面對歐洲大陸的強國爭霸,瑞典只能一邊忍讓,一邊做好戰爭準備。市場更糟,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各項投資基本賺不到錢了,銀行存款利率一次又一次下調,國債延期兌付,政府還在加征「臨時國防稅」。

諾貝爾基金會屬於私人基金會,不僅要交國防稅,還得交繳納高額投資稅,再加上長期以來的「安全項目」投資收益不多,甚至跑不贏通貨膨脹,儘管已經大幅削減了獎金,諾貝爾留下的本金還是越來越少。1922  年,諾貝爾基金會交給瑞典政府的稅款,比 1923 年發出去的獎金還多。

類似的事情,在二戰期間又發生了一遍。世界格局劇變,經濟環境灰暗絕望,在《章程》的束縛下,基金會帶著鐐銬,怎麼也完成不了諾貝爾「永續型基金」的遺願。

1953年,諾貝爾獎只給每個獎項發出17.5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按照通貨膨脹率換算之後,僅僅相當於1901年首次獎金15萬瑞典克朗的30% (就購買力而言,當年的15萬瑞典克朗,和如今的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也差不多),而諾貝爾留下的資產,只剩下三分之一。諾貝爾基金會瀕臨破產,諾貝爾想做一個永恆的偉大事業的願望,也即將破滅。

就在這時,諾貝爾基金會竭力向瑞典政府證明,一個面向全世界、長期存在的高標準獎項,能成為瑞典的重要名片。如果瑞典想在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背景下,打造些許影響力,諾貝爾獎是最佳選項。

瑞典政府動心了,雖然是中立國,但瑞典向來不掩飾自己渴望發展的雄心,與美國交好,主動參與歐洲自貿區建設,成為與歐洲共同體「內六國」對應的「外六國」之一,這些都是瑞典為增強影響力做出的嘗試。如果諾貝爾獎有益於此,那為何不幫一把呢?於是,瑞典政府同意諾貝爾基金會打破《章程》,獨立投資全球股票、房地產等高風險高收益項目,還說服美國政府一起為基金會免除了高額投資稅。而諾貝爾基金會也抓住時機,在全球戰後經濟復甦的檔口,果斷押注美股,終於避免了破產的命運,諾貝爾獎也有驚無險地進行了下去。

諾貝爾獎章
諾貝爾獎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歷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980年代,基金會對斯德哥爾摩房產的投資。當時全球股市牛市盛行,熱錢四處流動,瑞典房價應聲而漲。諾貝爾基金會看準時機,在首都投資了大量房地產,僅僅幾年時間,手頭的房產市值就漲了4倍多。雖然雇了專業投資人士,但基金會對「熱錢變快錢」的遊戲並不熱衷。1987年房價再創新高時,基金會果斷全拋了出去。4年後,瑞典房地產泡沫破裂,基金會全身而退。

炒房、炒股、買債券、做對沖基金……衝破《章程》的束縛後,諾貝爾基金會仍然是個私人基金會,卻以專業投資公司的邏輯運行著。只不過因為追求「安全」,基金會沒有常規投資公司對利潤的貪婪,反而更加清醒,追求有限的增長,諾貝爾獎能發出的獎金也因此一年比一年高。

2001年,諾貝爾獎頒發整整100週年,獎金首次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諾貝爾基金總額則增至46.3億瑞典克朗。這個渴望創造永恆事業的基金會,完成了它的第一個百年計畫,正向第二個百年出發。

正如諾貝爾基金會說服瑞典政府的那樣,因為有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瑞典從歐洲的邊緣小國,成為全球每年都必須關注的國家。也正是因為諾貝爾獎設立了嚴格的評選機制,才讓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卡洛琳醫學院、瑞典學院成為科學界頂尖人才匯聚的地方。

這一切的源頭都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受教科書影響,人們往往被他一次又一次嘗試炸藥實驗的勇敢所震撼,叫他發明家、化學家、工程師,但事實上,這個身世複雜的瑞典人真正的底色,是商人。諾貝爾獎和諾貝爾基金會的存在,不僅證明了他生前從商是多麼成功,更加證明了他對「財富傳承」的認識有多麼深刻。

由於發明炸藥、鍛造鋼鐵、販賣軍火,諾貝爾生前腰纏萬貫,卻一直被認為「發戰爭財」,名聲不好。儘管他生活簡樸低調,從不與人交惡,但在一次事故之後,還是被一家報紙惡意造謠,發布他的訃告,稱他為「該死的商人」。諾貝爾氣得跺腳,卻對這種惡意毫無辦法。最終,他決定把大部分遺產用作基金,支持「對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人」。

於是,諾貝爾獎見證了他的精神傳承,諾貝爾基金會則成就了他的財富傳承。

今年是諾貝爾基金會成立第120週年,年復一年,支持諾貝爾獎發出高額獎金的,其實是熱錢湧動的投資市場,以及一群為了踐行諾貝爾心願努力著的金融專業人士。面對疫情衝擊,即使是家大業大的諾貝爾基金會也必須謹慎行事,原本就不足50人的團隊,又縮減到了30多人,連頒獎典禮後的晚宴預算也縮減了20% 。儘管如此,諾貝爾獎的獎金仍然較去年上漲了100萬瑞典克朗。

縱觀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脈絡,從固守諾貝爾的遺囑,到勇敢自薦、打破枷鎖,其投資理念不見得比其它投資公司更加高明,但卻始終恪守信念,謹慎節制,追求安全而有限的利潤。

如果非要說諾貝爾基金會有什麼更勝一籌,那就是它發揮了財富最寶貴的作用:為人類真正的進步而喝采。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