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平靜的能力 修行對身心的助益(組圖)
平靜的體驗是一種冷靜與喜悅,是由副交感神經帶動的心理感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多數人一定同意,面對情緒問題需要先冷靜下來;矛盾的是,就是不能冷靜下來,才有情緒問題;更矛盾的是,情緒問題有的表現吵鬧、有的表現沉默,但是生理壓力的程度都很相似。
所以,第三人從外觀去判斷情緒問題的嚴重性,很容易疏忽不平靜的沉默現象。在我建構的模型中,情緒的表現無論是吵鬧或沉默,生理缺口或壓力負荷都是一樣高,一樣具有風險。
首要之務就是要補足生理缺口,減輕壓力負荷,讓他們回到平靜,並得到休養生息,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畢竟當人在很疲累的時候,你很難期望他們能做出多麼正確的決定。
身心修練是個好方法
平靜是什麼感覺?我相信很多讀者沒有注意過這種感覺是什麼。在我的神經調節治療下,多數患者都會有平靜的體驗,那是一種冷靜與喜悅,是由副交感神經帶動的心理感覺。
其實,我認為很多修行或宗教活動所追求的也是這種感覺。修行就是練習排除雜念,減少心理事件的刺激;同時也演練接受或放下的本能,這樣做就是要減少各種事件對交感神經的刺激。
修行的最高境界,以我的模型中做解釋,就是保持在平靜的副交感活躍狀態。
對抗身心壓力的神經行為模式。(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提供)
宗教活動中的奉獻、念經或歌頌,會有完成而安定交感神經興奮的作用,因為這類儀式或事件的完成效應,會帶動副交感神經作用而得到紓解的效果。
事實上,這類活動規模愈大,安定的效果愈好,所謂宗教安定人心,應該也是這個道理。
別擔心!只是重新開機而已
生命的本質是生存與繁殖,這也是我們的副交感神經功能存在的目的,只是在演化中隨著生命質量的複雜化,因此需要交感神經系統應對內外的刺激,甚至需要意識神經去解讀,並做出複雜行為以反應各種刺激。
這樣的分工需要不斷地交換訊息,有時候會產生矛盾,有時候只是受病毒的干擾,而產生像電腦當機的現象。就像電腦的軟體控制硬體的運作,我們的基因中也有預防硬體當機或過熱的機制,真的不行就重新開機回到基本設定也可以。
就是說,我們原本就有解決神經運作衝突的本能,只是意識階段的詮釋令我們困惑。
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後,我深信我們的心理行為中,潛藏許多回歸基本生存的本能反應。基本生存是副交感神經的工作,它的啟動帶來平靜與進食,因此當我看到病人的心率降下來了、笑了、餓了,我知道他已經在復原的路上。
自律神經系統從平靜到興奮的循環。(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提供)
就像一個二行程的引擎,自律神經系統從平靜到興奮的循環,決定我們的能力和動力的多少。與機械引擎不同的是,我們從不缺興奮,而是常常忘了放下,得到喘息。
所以,如何回到平靜,決定我們日後可以發揮的空間,有時候我們需要傾聽身體的聲音,讓身體說話,並學著去了解身體的心事。
有壓力,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有壓力時也有好處,因為當沒有壓力時,也會是一種壓力。
人們因為壓力而產生進步的動力,也有可能因為壓力而停滯、甚至倒退,關鍵是人們也需要平靜才能休息。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優秀的學生或社會人士,長年鞭策自己不斷地努力前進,卻突然之間停了、甚至崩潰了,雖然我們都被教導休息之後才可以走更遠的路,深入地去看其實是平靜之後才真的可以走更遠的路。
談更深一點,一個社會的進步就跟個人一樣,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動機,開啟了興奮與努力,但是興奮之後需要休養生息,否則很容易忘記原來的初心或動機,就會變得難以維持。
因此,社會運作的穩健長久,就跟人一樣,都取決於回到平靜的能力。平靜之後才能找回初心,然後好好休息,之後才能走更遠的路。
本文由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作者:梁恆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