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張扣扣律師辯護詞精彩絕倫 唯這國司法令人扼腕長嘆(圖)

 2019-07-20 00: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8
    小字

鄧學平律師(中)為張扣扣(右,背影)辯護。(漢中中院)
鄧學平律師(中)為張扣扣(右,背影)辯護。(漢中中院)

【看中國2019年7月20日訊】編者按:為母復仇的陝西省漢中退伍軍人張扣扣被執行死刑,引發人們對中共司法不公、沒有正義的思考。當初在法庭上為張扣扣辯護的鄧學平律師的辯護詞在網上熱傳。

張扣扣被控故意殺人、故意毀壞財物案一審律師辯護詞

漢中中級法院

合議庭的各位成員:

張扣扣被控故意殺人罪、故意毀壞財物罪一案,今天迎來了正式開庭。在我開始闡述辯護觀點之前,請先允許我對逝去的三條生命致以最誠摯的哀悼,對被害人家屬表示最深切的同情和慰問。今天我的辯護意見,不能在任何角度或任何意義上被解讀為對逝者的不敬或挑釁,也不能在任何角度或者任何意義上被理解為對暴力的推崇或謳歌。

英國早在十四世紀就確立了正當程序原則。其中內容之一便是:任何人在遭受不利對待之前,都有權要求聽取自己的陳述和申辯。正是基於這一古老而樸素的正義理念,今天,我才出庭坐在了辯護席上;也正是基於這一古老而樸素的正義理念,今天,我們大家才得以坐在這裡。

我深信,不管是什麼案件,不管是什麼人,都應當依法保障他本人以及他委託的律師的辯護權利。這種保障,不僅僅是准許他說話,不應該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保障。這種保障,應該是一種實質上的保障,即:充分聽取辯護意見,並認真採納其中合理的部分。

法律是一整套國家裝置。它不能只有形式邏輯的軀殼,它還需要填充更多的血肉和內涵。今天,我們不是為了拆散軀殼;今天,我們只是為了填補靈魂。我的辯護共分為五個部分:

01

這是一個血親復仇的故事

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

——(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時間必須回到1996年。這一年,張扣扣年僅13歲。汪秀萍,張扣扣的母親,被王正軍用木棒打死。母親被打後,倒在了張扣扣的懷裡。張扣釦眼睜睜地看著母親在自己的懷裡斷氣、死去。

在會見張扣扣的時候,張扣扣告訴我,有三個場景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令他終身難忘、時常浮現:一是王正軍打他媽媽的那一棒;二是媽媽在他懷裡斷氣的時候,鼻子、口裡都是血,鮮血在喉嚨裡面「咕咕咕咕」地作響;三是媽媽的屍體在馬路上被公開解剖,現場幾百人圍觀。張扣扣親眼看到媽媽的頭皮被人割開,頭骨被人鋸開。

這樣慘絕人寰的血腥場面,對於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兒童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童年時期經受過這樣巨大創傷的人,長大後是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個健全的正常人的。

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裏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叫創傷後應激障礙。它的典型定義是:「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有許多症狀,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症狀是「記憶侵擾」,即受創時刻的傷痛記憶縈繞不去。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思維、記憶或夢中反覆、不自主地湧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張扣扣本人曾供述「眼睛一閉,當年的場景就浮現了上來……經常夢見母親去世的樣子」。我們高度懷疑張扣扣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樣的心理創傷和精神痛苦所激發的仇恨能量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張扣扣在口供中詳細描述了他的心理經過:「王三娃用木棒將我母親一棒打死,我也在現場,當時我年齡還小,只有13歲,我就想拿著刀將王三娃弄死,最後被我爸爸拉住了。當時我看到我媽鼻子口裡都是血,心裏非常痛苦,我就發誓一定要給我媽報仇,我還大聲說:‘我不報仇,我就是狗日的。’從那之後一直到現在,我心裏一直憋著這股仇恨。」

張扣扣被仇恨的慾望所裹挾,被復仇的情緒所支配。而這仇恨的種子,卻是別人播下的。張扣扣本人也是受害者,也是犧牲品。庭前會議上,我們曾申請對張扣扣進行精神鑑定,遺憾沒有獲得法庭許可。精神正常不正常,靠一些鄰居同學的口供是無法證明的。我個人高度確信,張扣扣的心理創傷對其後續行為有著決定性影響。在意志自由這個層面,張扣扣是不同於正常人的,是受到限制的。現在以一種正常人的標準、用一種局外人的理性去要求張扣扣,去審判張扣扣,是在當年悲劇的基礎上對張扣扣的又一次不公。

02

張扣扣沒有更好的仇恨排遣通道

如果這些年王自新一家願意給我們賠禮道歉,我也不會發生今天殺人的悲劇。

——張扣扣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激烈的侵犯會導致復仇的慾望,而復仇的慾望只有得到排解,才能放棄復仇的行動。國內學者黃永鋒總結了排遣復仇慾望的可能途徑,包括:(1)藉助訴諸神秘力量的報應思想;(2)通過得到所在群體的支持;(3)訴諸暴力反擊;(4)尋求公權力救濟;(5)通過懺悔和寬恕;(6)容忍並由時間撫慰。因此,為了實現社會控制,國家應當儘可能地向行為人提供代價更小的仇恨排遣途徑。

對於23年前的那場審判和判決,雖然陝西高院已經駁回了張扣扣父親張福如的申訴,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張扣扣一家三口都認為這個判決太輕了。法院壟斷了法律裁判權,但法院壟斷不了正義評價的標準。正義有張普羅透斯的面孔,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桿秤。美國偉大法學家羅爾斯終其一生研究正義問題,最後給出的答案竟然是正義離不開直覺。

23年前的那場審判,無法給予張扣扣足夠的正義感受。張扣扣自己供述說:「王三娃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表面上是受到制裁判決了,但實際上是輕判了。」實際上,王正軍雖然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但僅僅服刑四年就被釋放。在此次事發前七八天,張扣扣還對他父親說:「王自新家將我媽殺了,既沒有償命,又沒有償錢,我要收拾他們。」

王正軍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法律制裁,但案結事未了,張扣扣的心靈創傷並沒有被撫平,張扣扣的復仇慾望也沒有被排遣。更重要的是,王家從未向張扣扣家道歉、認過錯,尋求過諒解。

張扣扣在公安機關供述說:「在過去的22年中,王自新一家人始終沒有給我們家道歉溝通過,也沒有經濟賠償,這22年的仇恨在我的心裏越來越嚴重,我就想把王自新他們一家人殺死給媽報仇。為了報仇我連媳婦和娃都沒有要,我心裏想的就是為了報仇,如果這些年王自新一家願意給我們賠禮道歉,我也不會發生今天殺人的悲劇。」可以說,是王家自己首先存在重大過錯,自己親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張扣扣自幼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即踏入社會。學歷不高,加上幼年遭此打擊,後面的工作和生活並不如意。輾轉廣東和浙江,但從事的多是保安、車間工人等底層職業。工作辛苦但收入微薄,經濟長期拮据,期間還多次被人騙入傳銷組織。可以說,張扣扣社會融入過程極其不順利,社會支持系統長期缺位,加劇了他內心的痛苦脆弱和孤立無援。

家庭也沒有給予他足夠的關愛。母親離世,姐姐遠嫁,張扣扣的大部分歲月都缺乏女性的關愛。父親張福如小學文化,從小對張扣扣管教嚴格,只要是張扣扣跟別人發生衝突,不管誰對誰錯,都要遭受父親的責怪。父愛嚴苛有餘,溫情不足。以至於張扣扣的朋友曾秋英說他有很強的戀母情節。

在張扣扣訴諸暴力反擊以前,我們的社會對其復仇慾望根本未予關注,更不用說幫其疏導。張扣扣在母親死去的當天,曾經仰天長嘯,發誓為母報仇,但這樣的聲音沒有被人重視。有利於社會的仇恨排遣通道統統阻塞了,只留下了一條暴力反擊的通道。

慘案發生後,我們去苛責張扣扣的殘忍和暴力,卻全然忘記了在之前整個社會對他的棄之不顧。沒有心理疏導,沒有幫扶關愛,任由一顆復仇的種子生根發芽。張扣扣長大成人後,要麼做一個畏畏縮縮、逆來順受的木偶,要麼就注定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03

復仇有著深刻的人性和社會基礎

義應復仇,故擅殺之罪輕。

——(清)瀋之奇

古今中外,在人類的各個歷史時期、各個社會類型,復仇都是永恆的話題。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再到中國的《趙氏孤兒》,以復仇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至今仍是人類跨文化、跨地域的共同精神食糧。文學是人性和社會的反映,復仇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人性和社會基礎的最好證明。

中國傳統司法實踐對復仇案例大多給予了從輕發落。孔子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著名論述,儒家經典《禮記.曲禮》甚至有「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的說法。宋朝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期之一,對復仇案件格外重視。《宋刑統》規定,地方官員遇到復仇案件,需要奏請皇帝敕裁,以期實現人倫天理和王朝法制在個案中的統一。

《明律》明文規定:「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殺,而子孫擅殺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時殺死者勿論。其餘親屬人等被人殺而擅殺之者,杖一百。」明朝律法對復仇殺人較之普通殺人,明確給予了減輕處罰。清律繼承了明律的相關規定。清朝律法學者瀋之奇曾經對此有過生動的註釋:「義應復仇,故擅殺之罪輕。若目擊其親被殺,痛忿激切,即時手刃其仇,情義之正也,何罪之有?」

在中國漫長的法制歷史中,有許多經典的復仇案例。《宋史》中記載過一則「甄婆兒復仇案」,與張扣扣案非常相似:

有京兆鄠縣民甄婆兒,母劉與同裡人董知政忿競,知政擊殺劉氏。婆兒始十歲,妹方襁褓,托鄰人張氏乳養。婆兒避仇,徙居赦村,後數年稍長大,念母為知政所殺,又念其妹寄張氏,與兄課兒同詣張氏求見妹,張氏拒之,不得見。婆兒憤怒悲泣,謂兄曰:‘我母為人所殺,妹流寄他姓,大仇不報,何用生為!’時方寒食,具酒餚詣母墳慟哭,歸取條桑斧置袖中,往見知政。知政方與小兒戲,婆兒出其後,以斧斫其腦殺之。有司以其事上請,太宗嘉其能復母仇,特貸焉。

法史學者李德嘉認為,「太宗通過此案寬赦了甄婆兒,做到了情法兩盡」。

時至現代,復仇已經被正式的國家法徹底否定。但對於復仇現象和復仇案件,著名法學家朱蘇力認為,不能簡單地以一句「依法治國」給打發了。朱蘇力認為,報復性反應是任何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競爭的基本需要和本能。任何物種不具有這種本能,都將被自然界淘汰。畏懼他人報復會減少對他人的侵犯,報復本能為人類創造了一種博弈論意義上的合作互不侵犯,從而使人類進入了「文明」。

而復仇本質上就是報復。報復是即時的復仇,復仇是遲滯的報復。根據現代法律,如果當場反擊、即時報復,有可能會構成正當防衛或者緊急避險,從而無需承擔法律責任。而復仇之所以被現代法律禁止,理由之一是被侵犯者有時間尋求公權力救濟,可以尋求司法替代。國家壟斷合法暴力,個人復仇行為被法律強制轉化為司法程序。

而復仇之所以具有遲滯性、後發性,往往是因為當時不具有即時報復的能力。年僅13歲的張扣扣當時也曾想上去「拚命」,但被父親阻攔。據張扣扣姐姐陳述,母親被打死後,張扣扣抱著母親,一邊流淚一邊發誓:「我長大要為你報仇。」當時的力量對比懸殊,張扣扣經過理智權衡,選擇在自己「長大」後再去報仇。

國內學者黃永鋒曾經關注和研究過復仇心理學。根據他的理論,張扣扣的復仇心理過程可以概括如下:(1)王家對其母實施了故意傷害行為;(2)眼睜睜看著母親在自己的懷裡斷氣、死去;(3)目睹母親的屍體在馬路邊被公開解剖;(4)內心遭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和羞辱;(5)內心的憤怒被激發,心理失衡,產生強烈的復仇慾望;(6)王正軍被輕判,王家沒有道歉和足額賠償,復仇的慾望未能排遣;(7)社會融入不暢,社會支持系統缺乏,強化了復仇慾望;(8)暴力反擊,復仇慾望發泄,心理恢復平衡。

現代法律之所以禁止私力復仇,是因為提供了司法這樣的替代選擇。然而公權力並非無邊無際,他在伸張正義的時候也必然存在各種侷限,有其無法觸達和覆蓋的邊界。當公權力無法完成其替代職能,無法緩解受害者的正義焦渴的時候,復仇事件就有了一定的可原諒或可寬恕基礎。

04

國家法應該適當吸納民間正義情感

不要支離破碎地去看待法律,而要將法律看作是一個連續、一往無前的發展整體。

——(美)本杰明.N.卡多佐

根據現行刑法,張扣扣的確犯有故意殺人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對於檢察院起訴指控的事實和罪名,我們沒有異議。我們也認同,法律應當對張扣扣的行為給予制裁。我們今天的辯護主要圍繞量刑展開。

無論是儒家經典的「榮復仇」,還是眾多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的快意恩仇,復仇某種程度上就是民間版的自然法。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對復仇行為要麼赦免其罪、要麼從輕處罰、要麼予以嘉勉,但從未進行從重處罰。而人倫天理和法制統一的矛盾衝突在王朝社會就已經存在,並非今天才有。

誠然,現代的社會基礎已與古時不同,現代的法治理念已與之前迥異,但儒家經典和傳統律法背後所反應的人性基礎和善惡觀念仍然延續至今,並未全然中斷。今天的我們是由過去的他們所塑造,今天的司法又怎能輕易地與傳承千年的歷史一刀兩斷?正如美國聯邦大法官卡多佐所說:「不要支離破碎地去看待法律,而要將法律看作是一個連續、一往無前的發展整體。」審視和處理張扣扣案,歷史的維度和民間法的維度不僅不是多餘的,反而是必不可少的。

權力可以集中,但正義必然是個體化的、分散化的。司法在追求正義的過程中,如果完全摒棄民間的立場,完全忽略個體當事人的感受,有可能會導致正義的錯位甚至正義的窒息。23年前的悲劇,某種程度上正是由這樣的原因導致的。23年後,我們還要再一次重蹈這樣的錯誤嗎?

張扣扣的行凶對象有著明確而嚴格的限定,對於一般的民眾並無人身危險性。在回答為何要向王正軍、王校軍、王自新行凶時,張扣扣解釋道:「是老二先挑起來的,是老二先打我媽的,王三娃是用棒把我媽打死的主要凶手,王校軍是王三娃打死人之後打通層層關係的幕後操作人,王自新就是煽風點火的人,沒有王自新說的‘打,往死裡打,打死了老子頂到’這句話我媽也不會死,所以我才要殺死王自新他們四個人。」至於當時同樣在家的楊桂英,雖然是王正軍的母親,但因為與23年前的案件無關,張扣扣並未對她有任何傷害舉動。

王家親戚王漢儒在公安機關作證:「我當時勸張扣扣……張扣扣跟我和王利軍說:‘與你們沒有關係,你們不要參與’。燒完車後,我聽張扣扣說:‘我等了22年,我媽的仇終於報了’,並在村道上舉起兩隻手邊走邊說:‘等了22年,終於給媽媽報仇了’……」張扣扣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違法犯罪前科,足以說明張扣扣不是一個危害社會的人。他的復仇行為導致了三條生命逝去,但他也有節制的一面,他的行為不會外溢到傷害無辜的程度。

根據正式的國家法,雖然被害人存在過錯、張扣扣有自首情節、家屬有積極賠償,但根據以往的判例,張扣扣的判決結果似乎不言而喻。但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張扣扣這個案件有著極其的特殊性。這是一個典型的復仇案件,具備民間法的某些正義元素。因此,如果我們把正式的國家法作為一個整體框架,而不是作為一個完全封閉自足的系統;如果我們認為,正式的國家法仍然能夠為民間法預留某些空間,或者仍然與民間法保留著某些對話、融合的可能通道,那麼張扣扣應該能有生的希望。

05

尾聲:張扣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即使是邪惡軟弱之人,也不可能低於你們心中的至惡。

——(黎巴嫩)紀.哈.紀伯倫

在我會見張扣扣的時候,張扣扣曾經問我:「你覺得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不是跟你一開始想的不一樣?」我笑笑回答:「你的確跟我想像的不一樣,你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凶殘。但你跟我不是同一類人。」張扣扣說:「我其實很隨和的,生活中很少跟別人發生摩擦或者矛盾。」

張扣扣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是那種大姦大惡的人嗎?顯然不是。鄰居兼同學張良剛評價張扣扣「不打牌不抽煙不喝酒,不惹事,也不亂花錢,自尊心很強,對人有禮貌,愛乾淨的很,家裡收拾的利索,衣服都是自己洗」;王家親戚王漢儒評價「平時不愛出門,喜歡待在屋裡,小夥子還比較有禮貌」;朋友曾秋英評價:「和工友們在一起相處的很好,平時有說有笑,和別人都沒有矛盾,扣扣這個人生活很節儉,很少亂花錢,也不到外面亂跑和也不出去玩」;前同事梁江召評價:「他和同事相處都很好,平時和同事也沒發生過矛盾,他這個人做事盡職盡責,我們在一起還互相請吃飯,他這個人還是比較大方的,別人請客吃飯,他也會請客……我和扣扣還是集團工作標兵」。可以說,張扣扣本質上並不是壞人。只是生活和命運讓他有了不同於常人的選擇。

張扣扣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是那種手刃仇敵的大英雄嗎?顯然也不是。今天,我們並非是在廣場上把張扣扣當作英雄進行簇擁和歌頌。相反,張扣扣今天是站在被告席上接受法律的審判。他的行為在整體上,是被法律予以明確否定的。作為法律人,在張扣扣的整體行為評價上,我並無異議。

簡單地喊著正義或者邪惡的口號很容易,簡單地說一句法律禁止私力復仇很容易。難的是,如何用法律人的理性和細緻去勘查和勾勒正義的邊界,如何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和國家法律話語體系的前提下發現並兼顧被忽略的民間法,如何用法律人的良知和憐憫去斟酌和界分刑罰的合適重量,如何讓一份司法判決既能承載法律的威嚴又能浸透人性的光輝。

因此,今天我的辯護基調不是鏗鏘的,而是悲愴的。我要向法庭表達的不是強烈的要求,而是柔軟的懇求。今天,我想用最誠懇的態度,懇求法庭能夠刀下留人,給張扣扣留下一條生路。我期待法院能體諒人性的軟弱,拿出慈悲心和同理心,針對此案做出一個可載入史冊的偉大判決。

最後,我想引用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罪與罰》作結:

在你們身上多數是人性,還有許多非人性,是一個未成形的侏儒,在迷霧中夢遊,找尋著自己的清醒。我現在想說說你們身上的人性,因為熟識罪與罰的只有它,不是你們的神性,也不是迷霧中的侏儒。

我常常聽你們談起犯了某個錯誤的人,好像他不是你們中的一員,而是一個闖入了你們世界的陌生人。然而我要說,即使是神聖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們每個人心中的至善,同樣,即使是邪惡軟弱之人,也不可能低於你們心中的至惡。

宛如一片孤葉,未經大樹的默許就不能枯黃,那犯罪之人,未經你們全體的暗許就不能為非作歹。你們就像一列向著人類「神性面」邁進的隊伍,你們是坦途,也是路人。

若其中一人跌倒,他是為後面的人跌倒,讓他們小心避開絆腳的石頭。他也是為了前面的人跌倒,他們步伐雖然迅捷穩健,然而卻沒有移走絆腳石。

以上意見,懇請予以採納。判決結果,全部交給法庭。謝謝。

張扣扣委託辯護人

鄧學平律師

二〇一九年一月八日

(備註:或由於辯護詞的熱傳引發當局恐慌,本來在17日宣布「停止更新微博三天,以示哀悼」的鄧學平律師被迫在18日發聲明:我的一審辯護詞再次在網路熱傳,但所有的公號都是在我事先不知情、事中未參與的情況下發布或轉載的。希望大家秉持理性的態度,盡快平息爭論,以實際行動推動國家的法治建設。前方還有很多複雜、艱鉅的工作等著我們去做。)

責任編輯: 司徒恩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