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9年4月30日訊】2013年以後,中國允許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PPP這種金融槓桿工具正式得到了市場承認,走上了主流舞臺。
PPP的全稱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中國俗稱「公私合營」。
主要形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以某個項目為基礎,社會資本和政府部門形成合作。社會資本先行投資,政府提供擔保。
項目投資完成後,社會資本按「使用者付費」回收資本,或政府以公共付費方式逐步贖買,並監管收費體系和服務質量,確保社會效益。
PPP模型最早產生於英國,它的「祖師爺」是收費公路。
17世紀,英國開始推行「公路收費」。1706年成立了第一家「公路信託」公司,負責公路的籌資、建設和運營維護,每10或20公里收費一次。
18世紀早期,產權革命興起,英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公路產權可以剝離,管轄權歸地方部門,運營維護權利和養護成本合併,從國家轉移到使用者身上。
調整利益分配方式後,這一模型開始盛行,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收費公路一下子從數百公里增加到3000多公里。
工業時代來臨後,蒸汽機帶動了火車產業,催生了建造鐵路的需求。這又是公私合營模型的英雄用武之地。
政府不揹負建造鐵路的成本,也不約束民營企業運營鐵路的權利。發展到19世紀中早期,英國最早的鐵路幾乎都是民營資本運營。後來因為鐵路運營需求減弱,民營資本大量虧損,政府不得不收回經營權,全部國有化。
今天PPP在橋樑、隧道建設、地鐵、醫院、水力工程、電廠等各個領域發揮作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