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10)(圖)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裡有一本珍貴的藏書——《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於1818年寫成,作者卡爾•威特是一位清貧的牧師,他記述了弱智兒子在14歲以前的成長過程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方法。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賽德茲說:「把一個低智兒童培養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這是證明《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神奇和偉大的最好例子。」
作者在前四章講述了在幼年時期開發的兒子智力,啟發兒子的學習興趣,用做遊戲的方式使兒子越玩越有勁學習。兒子在4歲時開始寫日記,而且字體漂亮;5歲時已經會說3門語言,還懂得動物學、植物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天文學等,在神話、歷史文學方面已經達到中學畢業生水平;8歲時學會了6門語言,已經能夠閱讀各國的文學名著;10歲時已經達到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兒子在童年時還學會了吉他和小提琴,甚至達到了專業級的演奏,還學習了自己編曲。
我們可能會覺得他的兒子是個神童,其實這些能力都是孩子的潛能,作者只是把孩子的潛能完全開發出來了。作者除了教會兒子掌握各種知識之外,還使兒子能夠敏銳的觀察到社會上的矛盾和缺陷。他在第五章「怎樣培養兒子對事物的辨別能力」中,講述了如何讓兒子瞭解世界的真相。
「兒子,你應該看清楚周圍的一切」
我們一般都會把學習知識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如果不對事物具有辨別能力,那麼這些知識即使再豐富也是毫無用處。沒有敏銳的辨別能力的孩子,無論怎麼用功的學習、閱讀書籍,也只是一個存儲知識的金庫而已,卻不能運用。所以作者一直把培養兒子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兒子長大後不會有任何的作為。
比如在兒子4、5歲時,他邀請了一位主教來家裡作客,主教的言談舉止都比他更合乎禮儀,所以兒子非常喜歡這位主教,並以一種崇拜的口吻和主教交談。吃過晚飯後,他帶主教來到了客房,主教看到房間後還是決定回去。這時兒子對主教說:「先生,您留在這裡吧,我們都很歡迎您。」但是主教還是離開了。
他告訴兒子:「可能他覺的我們這裡太簡陋了吧。」兒子問道:「你不是說牧師是不在乎這些的嗎?」他笑著說道:「卡爾,你要知道,不是每一個牧師都能像你父親這樣。我和他雖然是同行,但我們不同道。」兒子迷惑的看著他,于是他繼續解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同,有的善良,有的邪惡。這些不同的人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要正確的區分他們是很不容易的。就拿父親的職業來說,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牧師,但真正能夠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的人並不多。」「爸爸,我明白了。您說的『同行不同道』就是這個意思。您是真正的牧師,而那位主教不是。」兒子說道。他在兒子幼小的的心靈中播上了能夠辨別事物能力的種子。
「陽光之下還有陰影」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完善而理想的,有時現實會非常殘酷而且也無法迴避,作者讓兒子看到這些陰暗的東西並勇敢的去面對。一次他帶著兒子和鄰居一起去野餐,當他們坐下來準備野餐時,來了一個胖乎乎的中年男人。這個男人向他們每一個人熱情的打招呼,于是兒子便禮貌的起身讓座。可是當這個男人剛要坐下時,鄰居突然大聲喊叫起來:「走開,你這個討厭的東西。」于是這個男人只好離開,並仍然保持著笑臉:「幹嘛那麼凶呀!我只是坐坐而已。」
鄰居的粗暴使兒子非常震驚,兒子問道:「他為甚麼對客人不友好?」于是作者告訴兒子這個男人是個遊手好閒的懶漢,無所事事、混吃混喝,到處借錢卻不還錢。兒子不解的說:「可是看起來他不像那種人呀,我看他挺好呀,我覺的他比某些人強。」這時鄰居看出來兒子的不滿,就說道:「卡爾,你還不懂事。別看我成天凶巴巴的,可我並不是個壞人。」兒子還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作者就耐心的講解:「卡爾,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都不像它表現出的那麼好。有的人長的很漂亮,表現也很和藹,這並不表示他一定是個好人。有的人天生性格粗野,有時表現的很兇惡,但或許他是個真正的好人。人是很複雜的,你應該學會怎樣辨別好人和壞人。」兒子默默不語,過了好久才明白:「我明白了,雖然今天陽光明媚,但也有個討厭的陰影,就是剛才那個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