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前讀到張邦梅的英文本傳記:《小腳與西服》,才突然理解到風靡中國半世紀的詩人徐志摩身邊,竟然有如此委屈求全,豐富多彩的小女子存在。幾年後由於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的轟動,張幼儀的名字已不再陌生,然而,人們對於這部連續劇之所以如此著魔,主要恐怕還是因為對於那個遙遠卻真實的年代,有如此反覆纏綿的愛情,有三個完全不同典型的女子,交錯穿插在徐志摩的生命中,才會讓人對他們的過去讀來千遍也不厭倦吧?
張幼儀:徐志摩的髮妻
張幼儀生長在富有的殷商之家,家裡共有八兄弟四姐妹。爸爸後來單獨離開大家庭出來行醫,是個遠近鄉里敬重的醫生。她出生在1900年,那時正逢中國遭遇義和團之亂。十五歲時,四哥認識了徐志摩,很欣賞他的文采,下帖給徐的父親做媒,表明要將妹妹嫁給他的獨子。張家原打算把幼儀的大姐嫁給他,但算命的說,姐姐命中注定不能早婚,否則大不吉利,可能剋夫。大姐必需等到二十五歲才能論及婚嫁。算命的卻說,幼儀的八字和徐志摩的很配,但可惜她屬鼠,假如屬狗就大吉大利。媽媽稍稍猶豫,便叫媒人把幼儀的生日改兩歲,就算她是屬狗的。她被改過的八字送到徐家,兩家毫無異議通過。便這樣,張幼儀成了徐志摩的髮妻。
也許因為有兩個思想開放的哥哥,張幼儀既未纏過小腳,頭腦也算是相當時髦的人物。她雖然以父親,哥哥,丈夫為主,但卻十分愛讀書,愛進學校,求知慾極強。本來在師範學校唸書的她,一年後立刻中斷求學,奉父母之命結婚,而徐志摩婚後不久單獨離家,進入北京大學。這也是當年男女十分不平等的傳統。
婚後不協和
婚後兩年,她果然為徐家生了個兒子,算是完成了一樁傳宗接代的任務。此時徐志摩先去了美國。二哥為妹妹說項奔走,親家公終於答應送媳婦去國外和兒子相聚。但等一切手續辦妥,徐志摩已輾轉到了倫敦康橋。而且此時已經遇見了十六歲的林徽因,她那時正跟著到英國講學的父親在倫敦唸書。初見徐志摩,必然為他的風采顛倒。因此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美麗與才華的化身,渾身散發著青春詩意。但當她知道他已有妻與子,雖然他鬧著離婚,她卻依照中國傳統,最後選擇了父親替她做主的婚姻,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多少年來,似乎卻又未能結束這段蒙矓浪漫的,屬於靈性與知性的戀情。
張幼儀到達倫敦康橋後的日子過得十分辛苦。首先徐志摩對她非常冷漠。很少和她說話。他的一些朋友看她時也都帶著異樣眼光。他們交談時多半用她聽不懂的英文。很明顯地,凡事把她排擠在圈外。她到康橋不久發現自己又懷孕了,當她告訴徐志摩這個消息時,他卻冷冷地叫她去打胎。對一個初適異地,不懂當地語言的年輕孕婦,徐這樣的舉止似乎很不近情理。不僅如此,有一天竟不告而別。
絕望悲傷的幼儀,此時哀傷極了,一度曾想自我了斷。七八天的日子就這樣恍恍惚惚在無所適從中渡過以後,徐志摩派了一個朋友來見她,並告訴她:「……我是來問你,你願不願意做徐家的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啊!這樣的問題!完全超過了當時張幼儀的理解能力,她沒法回答。其實即使是摩登而現代的今日,同樣的問題,恐怕也讓人難以給以合情合理的回答。無奈中,決定到弟弟法國朋友鄉下家裡待產。離產期還有一個月時間,弟弟卻轉學到德國,因為那兒生活程度便宜。幼儀只有隨後跟著到德國,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把孩子生出來。
離婚後的重生
經過深思和長時間考慮,她決定面對徐志摩所提出的問題。她說她願意離婚。那必然是一段相當艱鉅的心路歷程。三年後,她又必須面對活蹦亂跳的愛兒彼得的死亡。其實,自孩子出生到三歲,徐志摩只見過孩子一次。然而,在孩子去世後,徐志摩卻洋洋灑灑寫了一篇祭文:《我的彼得》。文中充滿了濃重的父子之情,把自己刻劃成為了一個極為盡責而慈愛的父親。
對於不到二十五歲的幼儀,經歷了人生幾次痛苦的抉擇和大悲大喜之後,當再度面臨喜怒哀樂的人生轉折路口時,張幼儀掙脫了弱女子的心理障礙,開始了獨立思考,走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女子的束縛,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張幼儀在歐洲重生,決定學習幼年教育,補習德文、英文、法文。回到上海後,受聘做了女子銀行總裁,開設摩登的服裝店,悉心教導獨子。張幼儀持續照顧徐家二老,終生和徐家保持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永久關係。徐志摩死後,她繼續多年每月付給鴉片煙癮極深的陸小曼三百銀元生活費。至五十三歲時,一位香港的蘇醫生向她求婚,在獲得兒子及哥哥的允諾後再嫁……在那久遠的年代,這種種表現,決非一般平庸女子能夠做得到的。看來,張幼儀才真是一個又古典又現代,又傳統又摩登,又單純又複雜的現代女強人,在此向她致以最深的敬意。
(撰於新澤西州西溫莎市,原載《漢新月刊》,二○○七年三月)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