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读到张邦梅的英文本传记:《小脚与西服》,才突然理解到风靡中国半世纪的诗人徐志摩身边,竟然有如此委屈求全,丰富多彩的小女子存在。几年后由于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轰动,张幼仪的名字已不再陌生,然而,人们对于这部连续剧之所以如此着魔,主要恐怕还是因为对于那个遥远却真实的年代,有如此反复缠绵的爱情,有三个完全不同典型的女子,交错穿插在徐志摩的生命中,才会让人对他们的过去读来千遍也不厌倦吧?
张幼仪:徐志摩的发妻
张幼仪生长在富有的殷商之家,家里共有八兄弟四姐妹。爸爸后来单独离开大家庭出来行医,是个远近乡里敬重的医生。她出生在1900年,那时正逢中国遭遇义和团之乱。十五岁时,四哥认识了徐志摩,很欣赏他的文采,下帖给徐的父亲做媒,表明要将妹妹嫁给他的独子。张家原打算把幼仪的大姐嫁给他,但算命的说,姐姐命中注定不能早婚,否则大不吉利,可能克夫。大姐必需等到二十五岁才能论及婚嫁。算命的却说,幼仪的八字和徐志摩的很配,但可惜她属鼠,假如属狗就大吉大利。妈妈稍稍犹豫,便叫媒人把幼仪的生日改两岁,就算她是属狗的。她被改过的八字送到徐家,两家毫无异议通过。便这样,张幼仪成了徐志摩的发妻。
也许因为有两个思想开放的哥哥,张幼仪既未缠过小脚,头脑也算是相当时髦的人物。她虽然以父亲,哥哥,丈夫为主,但却十分爱读书,爱进学校,求知欲极强。本来在师范学校唸书的她,一年后立刻中断求学,奉父母之命结婚,而徐志摩婚后不久单独离家,进入北京大学。这也是当年男女十分不平等的传统。
婚后不协和
婚后两年,她果然为徐家生了个儿子,算是完成了一桩传宗接代的任务。此时徐志摩先去了美国。二哥为妹妹说项奔走,亲家公终于答应送媳妇去国外和儿子相聚。但等一切手续办妥,徐志摩已展转到了伦敦康桥。而且此时已经遇见了十六岁的林徽因,她那时正跟着到英国讲学的父亲在伦敦唸书。初见徐志摩,必然为他的风采颠倒。因此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美丽与才华的化身,浑身散发著青春诗意。但当她知道他已有妻与子,虽然他闹著离婚,她却依照中国传统,最后选择了父亲替她做主的婚姻,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多少年来,似乎却又未能结束这段蒙眬浪漫的,属于灵性与知性的恋情。
张幼仪到达伦敦康桥后的日子过得十分辛苦。首先徐志摩对她非常冷漠。很少和她说话。他的一些朋友看她时也都带着异样眼光。他们交谈时多半用她听不懂的英文。很明显地,凡事把她排挤在圈外。她到康桥不久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当她告诉徐志摩这个消息时,他却冷冷地叫她去打胎。对一个初适异地,不懂当地语言的年轻孕妇,徐这样的举止似乎很不近情理。不仅如此,有一天竟不告而别。
绝望悲伤的幼仪,此时哀伤极了,一度曾想自我了断。七八天的日子就这样恍恍惚惚在无所适从中渡过以后,徐志摩派了一个朋友来见她,并告诉她:“……我是来问你,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啊!这样的问题!完全超过了当时张幼仪的理解能力,她没法回答。其实即使是摩登而现代的今日,同样的问题,恐怕也让人难以给以合情合理的回答。无奈中,决定到弟弟法国朋友乡下家里待产。离产期还有一个月时间,弟弟却转学到德国,因为那儿生活程度便宜。幼仪只有随后跟着到德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把孩子生出来。
离婚后的重生
经过深思和长时间考虑,她决定面对徐志摩所提出的问题。她说她愿意离婚。那必然是一段相当艰钜的心路历程。三年后,她又必须面对活蹦乱跳的爱儿彼得的死亡。其实,自孩子出生到三岁,徐志摩只见过孩子一次。然而,在孩子去世后,徐志摩却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祭文:《我的彼得》。文中充满了浓重的父子之情,把自己刻划成为了一个极为尽责而慈爱的父亲。
对于不到二十五岁的幼仪,经历了人生几次痛苦的抉择和大悲大喜之后,当再度面临喜怒哀乐的人生转折路口时,张幼仪挣脱了弱女子的心理障碍,开始了独立思考,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束缚,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张幼仪在欧洲重生,决定学习幼年教育,补习德文、英文、法文。回到上海后,受聘做了女子银行总裁,开设摩登的服装店,悉心教导独子。张幼仪持续照顾徐家二老,终生和徐家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永久关系。徐志摩死后,她继续多年每月付给鸦片烟瘾极深的陆小曼三百银元生活费。至五十三岁时,一位香港的苏医生向她求婚,在获得儿子及哥哥的允诺后再嫁……在那久远的年代,这种种表现,决非一般平庸女子能够做得到的。看来,张幼仪才真是一个又古典又现代,又传统又摩登,又单纯又复杂的现代女强人,在此向她致以最深的敬意。
(撰于新泽西州西温莎市,原载《汉新月刊》,二○○七年三月)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