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實驗》海報
【看中國2015年12月21日訊】導演: 米歇爾·阿米瑞亞德
編劇: 米歇爾·阿米瑞亞德
主演: 塔恩·曼寧 / 薇諾娜·瑞德 / 凱南·魯茲 / 安東·葉利欽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15-01-25(聖丹斯電影節)
片長: 90分鐘
你參與一項實驗,掌握電擊其他人的權力,而且電擊量會越來越大。你會去電擊嗎?
如果實驗者告訴你,這種電擊很安全,不會發生危險,那麼即使對方已經痛苦不堪,連連求饒,希望你停止,你會繼續進行實驗嗎?
這是美國影片《實驗者》講述的內容。電影改編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耶魯大學進行的一項實驗。
電影情節中,耶魯募集了七百多名志願者充當掌握電擊權力的人。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中,只有一人堅決地中止了實驗。他是個電氣工程師,他說自己非常清楚這種電壓的電擊,會帶給被電擊的人什麼感受。
其他七百多人儘管有猶豫,儘管不時希望實驗停下來,但在實驗方不容商量的要求下,都將實驗進行了下去。儘管他們的良心飽受折磨,形體上也表現出掙扎,許多人眼裡滿是痛苦的淚水。
作為一個電影觀眾,站在上帝的角度,能夠看清楚實驗中的一切。觀眾最初容易把這片子當作喜劇,看著電影中實驗電擊之人的各種表情與動作,確實可以樂不可支。
這不是觀眾殘忍,而是因為他們知道被電擊的實驗者根本不存在,只是實驗方的一個人在隔壁房間放著痛苦哀求的錄音。觀眾與實驗方一樣,都只是在觀察電擊者的表現。
這恰恰就是此項實驗的目的。耶魯大學的實驗者,想看看有多少人會在制度的要求之下,因為執行命令而無視他人的痛苦,做出明顯違反人性也違反本心的事。
《實驗者》劇照一
而實驗得出的數據,恐怕頗為符合預設,當然也讓旁觀的觀眾失望。數據公布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轟動,進而受到質疑。
質疑者針對的是實驗的程序,即是沒有事先告知點擊者,那些痛苦的被點擊者根本不存在。雖然在每次實驗後,實驗方皆會向點擊者說明真相,大多數人亦會給予諒解,但在電影之中仍有人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片中,主持實驗的米爾格拉姆博士,儘管謀得哈佛大學的教職,卻因實驗的爭議太大,而未獲終身教席。他一生中還做過很多心理實驗,但仍鬱鬱不得志而早逝。此片就是關於他的傳記片。
無論是史實還是電影,此項實驗探究的都是人類的服從心理。表面上看,服從是人性的一個趨向,在一個社會之內也得有此一項。但電影展現出的那種超高比例的服從,面對殘忍卻依然執行命令的服從,卻不得不讓人深思。
當時,米爾格拉姆博士的實驗,是受到納粹德國的「啟發」。後者對猶太人進行過屠殺,而執行屠殺命令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的德國人。
德國的浩劫,不僅是制度層面上的原因造成的,同時與深層的歷史文化因素,甚至與普通人的心理也有極大的關係。
耶魯大學的此項實驗,也是眾多反思的一部分。巧合的是,與時同時,大屠殺的劊子手艾希曼落網,並在耶路撒冷受審。這個如機器一般執行著殺人命令的艾希曼,無可避免地與這個實驗聯繫到一起。
艾希曼案件曾經轟動一時,這個犯下令人髮指罪行的人,在個人道德方面卻並非一個邪惡之人。他並不憎恨猶太人,他喜歡古典音樂,有良好的品味。他有一個堪稱標準的家庭,他愛他的太太愛他的孩子。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卻將數百萬的猶太人源源不斷地送進毒氣室和焚屍爐。沒有一絲猶豫,也沒有一點同情。直到坐在審判席上,他仍無悔意,認為自己只是服從納粹黨的命令,只是在完成一項任務。
著名的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為此寫下兩篇文章,提出「平庸之惡」的概念。但阿倫特並不同意米爾格拉姆博士的實驗,她雖然認為艾希曼之流的罪惡並非個人之惡,但他們也得承擔責任。
因為他們放棄自己的思考,放棄自己的價值判斷,其行為也有違於良知,這是一種平庸之惡。這種惡在某種程度上危害遠大於真正的邪惡。而實驗卻以人性的普遍缺陷,即服從的天性將這種惡一帶而過,從而讓艾希曼之流得以逃脫。
不過,無論如何,這種服從的心理,確實要對大屠殺負起責任,這種深藏於許多人內心的服從心態,正是極權主義得以存在的基礎。
《實驗者劇照》二
阿倫特從哲學的角度予以剖析,米爾格拉姆則從心理實驗的角度證實平庸之惡的存在。服從並無大錯,但當我們面對強權,既無獨立思考,也無反抗之心時,就會縱容罪惡瘋長,讓平庸之惡演變成滔天大惡。
在很多極權的社會中,事情就是如此。不是不存在著反對者,而是在強大的大眾壓力下,異見者為求自身安全,只能選擇收聲或者從眾。因此,萬馬齊喑的社會也就來臨了。
我曾在看完此部影片之後,用一句話評論:「人性其實無法深究,也經不起任何的試探:黑暗無邊,讓人失望。」
人類的心理,猶如深藏於海水之下的冰山。然而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去正視和思考。人性之黑暗,是人性中獸性的一面,但人畢竟不是野獸,人類文明的過程,正是喚醒人性並放棄獸性的過程。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能讓我們見識到人類中的黑暗,也能讓我們心生怵惕。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