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擷圖)
很多人都不再談「理想」這個詞兒了,太多的人卻和「現實」在較真兒。陳丹青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想住豪宅、開豪車、娶漂亮老婆……這是慾望,不是理想。然而這也正常,我們這一代人相信慾望,不相信理想。」都說「衝動是魔鬼」,「慾望」自然不能夠完全和衝動劃等號,但是「慾望」應該也是魔鬼。老先生說「無慾則剛」,他有他的道理。
在這裡,很想談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本篇文章的題目是《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那麼我們當初的理由是要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
畢淑敏在文章《孝心無價》中說她不喜歡這樣一個苦孩求學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畢淑敏還這樣評價: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人類的大師?
說實話,我也不喜歡這樣的故事,可是殘酷的現實卻是:這樣的事情天天都在上演!
我住的村子裡曾經有一對老夫婦,他們有一個兒子小的時候去四川當了兵,後來也沒回來,並在當地結婚生子,記憶中也並不會每年春節都回家來看望父母,可是父母當時是充滿著自豪感,彷彿兒子當了國家主席。臨到晚年,這對夫婦相繼癱瘓在床,兒子只回來過零星的幾次,也從來沒有和母親同床共枕過,停留時間更是短暫得可憐。母親眼中留著淚水,希望兒子能夠和他多待一會兒,可是兒子幾次都是無情地走去。最後,由於缺少親人的陪伴與照看,母親被火活活燒死,兒子回來忙完後事後很快又回了四川「老家」,時至今日,再也沒回來過。
很多人會說這兒子不孝順,那麼,我不同意,老祖宗有句古話叫做「久病床前無孝子」,說得就是這種離家在外的情況。當這個兒子當初留在部隊的時候,就早已經注定了這樣的結局。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這裡指幫助,其實也指感情,離家遠就會回家少,回家少就會感情淡。有人說「距離產生美」,我說「別扯淡」,距離如果真能夠產生美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對青年男女分手,甚至背叛了。昨天,我哥家的孩子當兵回來,也想留在部隊,據說是個機械師,一個月三四千塊錢工資,並不是正式的,而他如果回家就能直接安排到我們縣裡邊的事業單位。我給我哥的建議是:盡量回來,這樣現在你們好照顧他,未來他也好照顧你們。
一位多年的同學去年寫了篇文章,說自己要出去闖蕩,讓哥哥照顧父母。我看後並未做過多的評論,只是很來氣:你的哥哥憑什麼就要代替你照顧你的父母,難道這是他一個人的父母?如此自私,難免有點兒太不負責任了吧!而且你的哥哥照顧父母是你哥哥的功勞,怎麼就還代替了你呢?其實,我多少有點瞭解他們的家庭,父母都是農民,家境也並非富裕,我和我的母親都接觸過他的母親,多少能夠讀出來些許心酸。
古人說「忠孝不能兩全」,把「忠」放在首位則多少有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氣息,可現實往往是大多數人並不能夠成為岳飛,最後落得個不忠不孝的下場。其實,忠孝是完全可以兩全的,就像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可以把母親接到北京家中生活一樣。可是,問題是,我們大多數人忠不得,也兩全不得,那麼,回過頭來想想:孝應該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吧,不是嗎?
我在這裡不談極端,就聽過和見過的人和事來說:離父母遠的大多不孝順(也沒法孝順),而離家近的則孝順的居多(當然也有幾個兒子都在身邊而沒人照顧爹娘的,但這畢竟是少數,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都是腦殘和尚)。
也許是我這一年在家待的時間太長,又也許是我想得太多、太遠,總之在「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的這個問題上,我更覺得應該量力而行,多回老家。其實,即使是從自私的角度來講,也是這個道理:你和你的家人的很多關係都在老家,面對這個現實的社會也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不由得想起了大學畢業前,就覺得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行,在哪裡都無所謂了。然而畢業之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你必須得考慮很多東西。
我還沒開始走,當然就不會走得很遠,但當初為什麼出發卻依然清晰記得。那麼,走得太遠抑或是還不是太遠的你呢?還記得當初自己為什麼出發嗎?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