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南越國時期的錯金銅虎節(維基百科)
虎符是中國古代金屬製的虎形調兵憑證,傳說是西周姜子牙所發明,由中央政府發給掌兵大將,其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吁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兵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虎符專事專用,每支軍隊都有相對應的虎符。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一般為銅質,也有銀質金質甚至玉質的虎符。虎符騎縫兩側的銘文以右為尊。隋朝時兵符改為麟符。唐朝因為祖先名為李虎的緣故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又改用龜符,甚至牛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但同時也使用金牌,如召回岳飛的十二道金牌。元朝用虎頭牌,後世遂沿用為銅牌。
《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白起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轉而命令駐軍觀望。信陵君魏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寵姬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陝西博物館藏一枚從1967年西安南郊杜城村西出土的秦杜虎符,據考是前337年至前325年秦惠文君時期的戰國文物,為中國目前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虎符,稱為秦錯金杜虎符,此符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作猛虎疾奔狀。此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豎為9行,文曰:「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表明50人以上的用兵需要驗虎符才可以行動,但遇到烽火燃起的緊急軍情,可以不受此限制。這一虎符上的小篆文字證明,在李斯作小篆之前,秦國的小篆文字就已經成熟定型了。
山東省臨城亦曾出土一枚秦代虎符,高3.14厘米,長8.9厘米,其上銘文為「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陽陵」,因此命名為陽陵虎符,此符因為年歲已久,對合之處已經鏽蝕,已不能分開。由於其上已經出現了皇帝的字樣,因此可以考證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稱皇帝之後到秦王子嬰退皇帝位而稱王之前的這一時期的物品。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漢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厘米,寬2.5厘米,虎作趴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錯銀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曰「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此符於1998年廣州拍賣會上以27.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被購得。
在陝西省鳳翔縣也曾出土一枚純金虎符,高2.3厘米,重35.6克,作臥虎狀,虎形巨目大耳齜牙、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體飾以彫刻,但沒有銘文,目前只能根據形制判斷其為戰國時期秦國文物,但無法確定年代,可能是尚未使用的一枚虎符。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