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寒冰:又見突擊花錢

每逢年底,尤其是最後兩個月,各級政府都會忙著做一件事情:突擊花錢。

這種奇怪的現象,在當今世界算是獨一無二的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牽涉到各級政府的切身利益。中國一直實行「基數預算」,明年的預算要根據今年的來定,如果今年節約花錢了,不僅節約的錢要上繳,明年的預算也會減少。由此,在我國的預算領域,形成了逆向激勵的潛規則:越能花錢的越能得到更多的預算支持。

關鍵的問題在於,政府突擊花的錢,是否真的用到了民生需求等方面。答案顯而易見,民生方面的支出,從來不需要「突擊」,也不會讓各級政府很為難。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只要預算公開,接受民眾監督,這個頑疾便能迎刃而解。所謂的預算公開,就是要明確告訴民眾,政府打算如何花錢,花多少錢,花到什麼地方。預算一旦公開,就等於明確界定了政府活動的範圍,政府打算做什麼、正在做什麼、計畫做什麼,民眾都能清清楚楚,不僅政府亂花錢的行為能夠得到有效糾正,同時也縮短了政府行為與民眾生活之間的距離。

當然,預算公開並非單純地限制政府行為這麼簡單,因為,它同時也提高了公眾的納稅人意識,人們願意為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預算方案埋單。按照喬納森•卡恩的說法,預算是「涉及現代社會中預算和民主治理相互關係的根本問題」。

預算的公開往往是全社會共同推動的結果。美國民眾從1890年就開始推動預算的公開,在1911年前夕,紐約市政府就開始用圖片、表格、模型甚至電影,詳細地向紐約市民說明政府做了什麼。1921年,《預算與會計法》由美國國會通過,隨後由美國總統哈定簽署實施。

政府把預算公開,換得的是民眾更大的信任和支持。在西方國家,公眾普遍非常鄙視偷稅行為,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明白,自己繳的稅用在了何處,而偷稅就等於變相逃避自己應盡的責任。也許,這一點好處是政府當初被迫進行預算公開時,沒有想到的。

預算公開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的必然選擇。也因此,對各級政府突擊花錢且是為自己的利益突擊花錢是絕不能繼續容忍的。今年11月16日,溫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修正案(草案)》。首先就強調「增強預算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各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納入預算。」

期待突擊花錢這種鬧劇,早日淡出我們的視野。

本文留言

作者時寒冰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