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企業「500強」其實只是「500大」而已

 2011-09-07 12: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國企業500強,實際上不過是「500大」,很難透過現有的這張榜單,得出中國企業已經做強的結論。

新近發布的「2011中國企業500強」顯示,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和工商銀行等國企領銜的「前十強」企業,利潤佔據了500強的40%。而在前50強企業裡,僅有深圳華為和江蘇沙鋼2家民企,80家營業收入過千億的企業裡,民企也僅有9家。縱使是民企翹楚的華為集團,1851億元的營業收入尚不足中石化的十分之一。

的確,石化、電信、銀行等領域的大國企,在規模上都一度直逼世界第一,比肩歐美各大產業巨頭。國有企業正在以極其龐大的資產規模、動輒萬億元的收入,把持著幾乎所有國計民生的領域,使之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

但這不足以說明中國製造業具備強大的競爭力,相反,實業形勢陷入了危機的邊緣。與國企規模迅速飆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營企業始終處於夾縫中生存,難以尋找到像樣的發展空間。

從榜單中不難看出,前十強全部來自於國有金融部門以及大壟斷集團。這與美國企業500強利潤前10位,基本來自製藥、軟體、計算機等典型的技術密集特徵差距甚遠。我們不得不很遺憾的說,中國企業500強,實際上不過是500大,很難透過現有的這張榜單,得出中國企業已經做強的結論。

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高明華曾提交研究報告指出,「國企的資產擴張和賬面利潤主要來自於稅收、信貸、資源租等隱性補貼,2001年到2008年間這三項補貼總計高達6萬億元,而同期國企的利潤總和只有4.9萬億元」。也就是說,在這8年裡國企的真實利潤為負值。雖然這一計算對當下的國企有些過於苛刻,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國企利潤的豐厚,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政策紅利和市場壟斷。

若刨除這兩點,並給以民企一定的市場准入機會,哪怕只是嚴格貫徹「新36條」,那麼一度被稱之為「奇蹟」的國企急速擴張,勢必將大打折扣。最明顯的例子是,2003年四大行剝離了數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兩年後國有銀行紛紛改頭換面,財務報表出奇好看,這是典型的政策紅利。2009年和2010年的大量銀行信貸也多數流向國企,就連地方政府都能夠為國企擔保,動輒讓銀行安排數億、數十億的貸款。而中小企業一直處於融資困難之中,民企與國企,根本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之上。所以,如果沒有這些年的政策偏向,國有企業絕對不可能有今日這般光鮮的數字。

而中國民營企業則始終面臨著投資環境不斷惡化,利潤率不斷下跌的困擾。

在生存環境惡劣之下,大量民間資金只能以熱錢的形式游離於資產市場,社會氛圍的焦躁和資產價格泡沫不斷,民企經營者越來越按捺不住5%以下的低利潤,這是近期東部沿海不少城市高利貸癲狂、各種商品價格被爆炒的直接原因。

畸形的實業結構,只怕會進一步惡化實體經濟的發展。雖然2005年和2010年,政府相繼出臺了新舊「36條」來促進民資和民營企業的發展,但是至今更多的仍停留在紙面,各地在執行力度方面仍有待加強。只有當代表更高效率的民企獲得大發展,中國經濟多數領域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競爭,中國企業的500強,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500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新京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