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得益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

在美國逐步結束量化寬鬆之際,圍繞中國承諾重新成為美國國債最大買家展開的辯論,其邏輯之循環讓人抓狂。一個陣營稱,中國要是搞亂一個自己存放了巨大財富的市場,那就是瘋了。懷疑者反駁稱,中國遲早會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在一個難以為繼的財政龐氏騙局中扮演促成者的角色,最終中方將採取止損行動。

實際情況更為微妙。中國必須購入美元計價的資產——儘管不一定是政府債務或者任何固定收益工具——以維持(批評人士會說「操縱」)匯率穩定。也許正是出於這一因素,再加上對於供應的焦慮,中國才在海外達成一筆又一筆「貸款換大宗商品」交易,整家整家地收購擁有資源的企業。可是,這些行動能夠吸收的美元數量終究是有限的,其他任何一個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都趕不上美國的政府債務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儘管遠未達到全線撤退的程度,但中國的美國國債持有量自2010年10月見頂以來一直在小幅下降。在發行量激增、美聯儲(Fed)加入購買行列的背景下,這種下降顯得更為可觀。今年1月下旬,美聯儲超越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的單一最大持有者,距中國超越日本僅有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中國目前1.14萬億美元(10年前為700億美元)的持有量仍是巨大的,但已停止增加——幾年前,這種情況可能推高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但是,第二輪定量寬鬆(QE2)卻使6個月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降至歷史最低點,儘管中國已將其所持債務餘額的比例減至8%以下,與兩年前的水平相同。

中國對美聯儲「印鈔買國債」的操作一直持批評態度。但他們的抗議可能有些過火了。畢竟,美聯儲此舉讓中國有機會縮小自己的敞口,而無需遭受賬面虧損。

在那些可能對第二輪定量寬鬆的告終發出嘆息的人中,可能就有北京官僚的身影。

本文留言

作者Lex專欄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