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賴清德就任總統 如何打造二次臺灣經濟奇蹟?(圖)

 2024-05-20 15: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賴清德正式就任第16任中華民國總統
賴清德正式就任第16任中華民國總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5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5月20日,賴清德正式就任第16任中華民國總統,表示要打造新臺灣創二次經濟奇蹟,成經濟日不落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優勢和劣勢都可能對未來臺灣經濟產生影響,地緣政治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賴清德要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港臺時間5月20日上午9時,賴清德、蕭美琴在總統府完成宣誓,正式就任第16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美國國務卿發表聲明祝賀賴清德就職,以及祝賀臺灣人民再次展示強大民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在總統府前的慶祝大會上,賴清德以「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臺灣」為題發表就職演說,闡述他將帶領執政團隊「承先啟後、迎向未來」,繼續在正確道路穩健前行,整體呈現新政府團隊穩健、自信、負責及團結的基本態度。

賴清德演說時表示,過去他擔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到全國各地的產業拜訪,瞭解臺灣產業的潛力和需求。未來,政府會跟產業界密切合作,把握三大方向,推動臺灣的發展。

第一個方向是,「前瞻未來,智慧永續」。面對氣候危機,必須堅定落實2050淨零轉型。面對全球智慧化的挑戰,臺灣站在半導體晶元矽島基礎上,將全力推動臺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促成人工智慧產業化,加速人工智慧的創新應用,並讓產業人工智慧化,用人工智慧的算力,來提升國力、軍力、人力和經濟力。

同時,也必須髮展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透過數位轉型,以及淨零轉型的雙軸力量,來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追求包容性成長,打造智慧永續新臺灣,創造臺灣第二次經濟奇蹟;除了投資新創,培育新世代隱形冠軍之外,無論是量子電腦、機器人、元宇宙,或精準醫療,各領域的前瞻科技,我們也都要大膽投資,讓年輕人可以追逐夢想,也確保臺灣在未來世界的領先地位。

第二個方向是,「競逐太空,探索海洋」。臺灣立定目標,要讓臺灣成為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也要發展下一個世代通訊的中低軌道衛星,進軍全球太空產業。更要探索海洋,發揮海洋國家的優勢,豐富民眾的海洋生活,並且投入海洋科技研究,推動海洋產業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讓臺灣的經濟與產業,往更多面向發展,無遠弗屆。

第三個方向是,「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臺灣已經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政府會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跟世界民主國家簽訂雙邊投資保障協定,深化貿易夥伴關係;並解決碳關稅問題,進一步開拓發展空間。

同時,也要站穩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好好把握地緣政治變化所帶來的商機,發展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以及次世代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並且持續改善投資環境,歡迎台商回臺投資,鼓勵在地的企業擴大投資,根留臺灣。

賴清德強調,他要向各行各業的朋友保證,各位有雄心壯志,追求頂尖,政府也有決心鼎力相助,讓臺灣的產業能夠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臺灣絕對有能力,成為「經濟日不落國」,無論太陽從哪裡升起,都可以照到臺灣的企業,造福當地的發展,也讓臺灣人民能夠有更富足的生活。

臺灣經濟現狀

臺灣奇蹟,又稱為臺灣經濟奇蹟 (Taiwan Economic Miracle),是指臺灣從1950年代開始的經濟高速成長的現象,臺灣經濟的迅猛發展使臺灣成為主要的經濟大國和已開發國家、臺北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臺灣經濟奇蹟包括快速的工業化、國民所得急速增加、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科技迅速進步、國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過程,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而後臺灣轉型成為高科技產業大國,臺灣的高速經濟成長,成為發展中國家和未開發國家的典範,而臺灣經濟奇蹟的成果,總結為「臺灣經驗」,臺灣經驗在美國、歐洲、亞洲、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快速流行。

2023年,臺灣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為2.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8位。人均GDP為3.2萬美元,在亞洲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臺灣經濟以出口導向型為主,外貿依存度較高,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超過100%。

臺灣經濟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格局,即服務業佔比約52%、工業佔比約32%、農業佔比約16%。服務業是臺灣經濟的主導產業,主要包括金融、保險、房地產、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工業是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主要包括電子信息、機械、化工、紡織等行業。農業在臺灣經濟中的比重相對較小,但仍具有一定重要性。

臺灣經濟優勢與劣勢

臺灣經濟優勢:1、地理位置優勢。臺灣位於東亞海峽西岸,地處亞太經濟圈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2、人力資源優勢。臺灣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較高。3、產業基礎優勢。臺灣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在電子信息、機械、化工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4、對外開放優勢。臺灣對外開放程度較高,與世界各國的經貿聯繫密切。

臺灣經濟劣勢:1、資源匱乏。臺灣自然資源貧乏,能源、礦產等重要資源依賴進口。2、市場規模有限。臺灣人口規模較小,國內市場容量有限,制約了經濟發展規模。3、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臺灣經濟結構偏重於中下游環節,產業鏈條不完整,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4、外部環境複雜。臺灣受制於與中國大陸的兩岸關係,外部環境複雜,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來自北京的經濟脅迫

近年來,北京當局對臺灣施加了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減少對臺灣的農產品採購:中國大陸是臺灣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近年來中國大陸減少了對臺灣農產品的採購,對臺灣農業造成較大衝擊。

2、限制台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中國大陸對台資企業在大陸的投資和經營設置了一些限制,對台資企業的正常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3、阻撓臺灣參與國際經貿合作:中國大陸阻撓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貿組織,限制臺灣參與國際經貿合作。

儘管面臨著來自北京當局的經濟脅迫等挑戰,但臺灣經濟仍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潛力。未來,臺灣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特別是在美中科技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華盛頓近年來頒布數項限制中國獲取晶元產品、晶元製造設備、技術和人才的管制規定,並聯合亞洲與歐洲盟友聯合執行這些被北京當局視為「卡脖子」戰略的限令。北京被迫自力更生,砸入數千億美元發展國內晶元技術,但在高端領域收效甚微。

在臺灣有「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常常成為「硅盾」討論中的焦點。2022年,一名有官方背景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曾呼籲「收復臺灣」、把台積電「搶到手」。甚至有美國學者提出「焦土戰略」,以摧毀台積電相關生產設備為威脅,施壓北京打消入侵臺灣的念頭。

據美國之音此前報導,戰略諮詢分析師亞歷山大·尼爾(Alexander Neill)認為,「硅盾」的概念並不過時,隨著臺灣半導體製造實力的不斷完善,「硅盾」的作用並未減弱。

「現在有的一種擔憂是,中國正在盡最大努力試圖在非常低的納米範圍(註:晶元製程越低,技術水平越高)製造硅晶元,中國可能獲取可以直接與台積電競爭的技術,」尼爾說。

但晶元製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尼爾說。「臺灣通過獲取各種相關機械和操作這些機械,完善了生產、創建極其敏感和安全設施的能力……臺灣已經成為這一過程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專家,除了提供(晶元)產品本身。我認為中國很難獨自複製這一過程」。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