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奇(James Kynge)等人曾把中國經濟形容為騎在自行車上的大象——只要還在前進就沒有問題,但一旦減速後果就不堪設想。現在,快速老齡化的人口和不斷上漲的工資意味著,中國的通脹將會上升,增長將會放緩。
正如一名官方經濟學家週四所說的,對中國來說,「大拐點即將到來」。
路透社(Reuters)週四報導稱:
「目前的數據,確認了中國已經越過劉易斯拐點,同時,人口紅利窗口期也即將關閉,」巴曙松在《經濟參考報》撰文表示。
「2004年以來的民工荒並非一時之事,而是大拐點即將到來的標誌,是趨勢性的改變,」巴曙松寫道。
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其它地方來說,也許更重要的是:
「勞動者工資上漲將推動價格中樞的上升,勞動力供給充分條件下的低通脹態勢將不可持續,」他寫道。「二是,越過拐點後經濟增長中樞將出現系統性下降。」
就短期而言,多數中國經濟學家表示,通脹將在下一個月左右見頂(上月通脹達到5.4%),今年剩餘時間價格將重返適宜區間。政府正採取措施確保這成為現實——官方已出面阻止某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被轉嫁給消費者,還有傳言暗示,人民幣可能升值。但永久遏制價格上漲是很難的,儘管北京方面坐擁巨額現金。
如果近幾年是由低廉勞動力成本推動的「低通脹」時期,那麼「正常」通脹率會是什麼樣的呢?近期歷史提供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先例。
以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例,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經常超過10%。事實上,1994年末期中國通脹在接近30%的高位見頂。
正如喬治•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在週三的英國《金融時報》上所寫的,中國不久可能將面臨「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資產價值崩潰時刻——譯者注)。
若為了遏制中國的通脹和信貸而採取果斷、持續的措施,包括大幅提高利率,那將打擊週期性增長。但這些措施將使增長變得更可持續,因為它們將抑制投資,讓其它措施有充分時間發揮作用,以提振家庭收入和消費。
另一種情景也是很可信的。在這種情景中,2012年的領導層交接、一種不願影響增長或引起工人不滿的心態、以及不斷上漲的樓價所涉及的政治利益,可能導致政府過早宣稱遏制通脹取得勝利。這可能在短期提振資產價格和增長,但加大了這樣一種可能性:新領導層將不得不去應對信貸推動的「明斯基時刻」。
中國若遭遇「明斯基時刻」,將打擊全球增長和資源市場,衝擊有關人民幣穩步升值的共識。它還將影響中國再平衡本國經濟、提高消費在經濟中所佔比重的目標,並加大政治不安定的風險。
多年來,發達國家(以及其它新興市場經濟體)獲益於廉價的中國製成品,這些廉價產品幫助為世界帶來了10年的低通脹。還有其它任何國家能夠填補中國留出的空缺嗎?
面對人口結構拐點的中國,很可能打贏2011年的抗擊通脹之戰。但這場「戰爭」將進行下去,如果說有任何變化的話,那便是它將進入難度大得多的下一階段。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金融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