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那時的百姓在多年缺衣少食的情況下,許多人一下子過上了衣食少憂的生活,心理上的生活滿意度是很高的。(Getty Images)
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不同人群的生活滿意度是不同的,衡量生活滿意度的指標與方法也不同。所以,評價百姓的生活滿意度很難準確無誤,但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百姓的生活滿意度。
20世紀80年代的生活滿意度
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有西方經濟學家到中國考察。他認為,你們四世同堂、工作穩定、老年退休、公費醫療,沒有任何壓力與危機,你們的生活滿意度很高。而那時大學教授的月工資也只有60多元,相當於10美元,生活僅限於中國人眼裡的溫飽型。那時的工人是狹窄的住房、微薄的工資、擁擠的交通;農民則是辛勤勞作,不得溫飽。所以,20 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放開被政策方針捆綁了多年的生產和消費,解決溫飽問題。那時的百姓在多年缺食少穿的情況下,許多人一下子過上了衣食少憂的生活,心理上的生活滿意度是很高的。用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理論衡量,你在飢餓時吃的第一個饅頭邊際效用最大,此時你的幸福度最高。
21世紀的生活滿意度調查
當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人們會轉向對生活質量和精神層面的追求。而中國政府推出了奔小康的目標,雖然這個目標很模糊,但百姓的心理預期是好的。他們在不懈的辛勤工作中,期待著明天會更好。
21世紀零點調查公司,在其2000年中國城鄉居民生活指數報告中指出當時中國人民生活質量的5項特點:現實生活平穩、當前生活滿足度中等但對未來生活改善有較高期待、職業狀況成為大家憂慮的核心、媒體時尚話題與大眾生活距離較大、市民與農民的關注點不同。
而在2006年的地區調查中顯示,對目前生活狀況感到滿意的洛陽居民不足半數。從人群分類看,國有企業經理(管理人員)、學生、離退休人員和民營企業經理(管理人員)表示「比較滿意」;而表示「不太滿意」的主要是失業下崗人員、外資獨資企業經理(管理人員)、自由職業、黨政事業單位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
2009年,浙江湖州對民生滿意度做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食品藥品安全、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就醫、受教育、安全感、政府公開辦事、突發事件處理、就業和收入等10方面。且不提官方給出滿意度的具體數據如何,僅對其調查內容做定性分析:毒奶粉事件、有毒疫苗的出現,使食品藥品安全性降低了;目前的社會保障主要靠個人負擔,政府角色淡化了;環境保護能力不能補償環境破壞;就醫主要靠個人負擔;教育產業化更使百姓的教育負擔加重;就業困難是普遍現象;收入上升趕不上生活成本增加;在這些前提下,難以想見,中國百姓的生活滿意度會提高。
21世紀10年代對生活滿意度的定性分析
進入21世紀10年代,GDP總量上去了,但人均GDP水平不高,在GDP中百姓收入所佔的比例更低;通貨膨脹使社會生活成本大增。特別是房價飛漲、物價上揚,百姓不得不節衣縮食、降低眼前消費,以應對未來之需,這直接影響到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消費量下降了。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質量下降了,百姓喝不到乾淨的水,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吃不到沒有污染的食物,從而使生活質量下降了。從社會層面上看,百姓付出的多了,得到的少了。貧富差距拉大了,物質財富不僅僅是因為能力的差別而是因為權力的差距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社會不公加劇了,多數人感到失落、前途渺茫、生活滿意度下降。可見百姓生活滿意度是一個多麼靈敏的社會指標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