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討吉利的山東方言——餑餑笑了(圖)

 2010-12-26 20: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語言崇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社會現象之一,許多風俗習慣的形式與民俗故事的流傳是與語言崇拜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到了膠東,宴席一般要備「吉祥菜」——魚和燉豆腐。宴席到了最後,如果端上一盤整條的魚,便表示酒宴結束,即使再貪杯的客人也應該知趣地幹完杯中酒準備吃飯。以「魚」諧「余」,表達幸福歡快的生活沒有完結,余福長久。長島等地過年少不了「燉豆腐」,也是取其諧音:「燉」音近糧囤的「囤」,「豆腐」諧音「都富」,還有「幸福」的寓指,可見,這道菜所包含的社會意義遠遠超過它自身作為菜餚的價值,已經成為漁民心中美好祝願的載體。 


「餑餑笑了」

不僅如此,在山東方言中,人們有時會覺得某種說法不文雅,或是不合乎討吉利的心理,便避而不用,用一些文雅或是吉利的說法來替代。比如,煙臺、威海等地過年蒸餑餑時,經常會由於火猛而致餑餑裂開口子,當地人叫「餑餑笑了」,不說「餑餑裂口子了」。笑是人的動作,賦予物體,將其擬人化,飽含了人民群眾烘托祥和氣氛的感情色彩。

膠東地區稱水餃為「姑扎」,水餃煮破了、碎了一般叫「掙了」。其實,餃子「破了、碎了、掙了」都是一件大家不情願的事實,但一句「姑扎掙了」則使這件不愉快的事情平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在當地人看來,餃子「掙」得多就是預兆將來能掙好多錢。由這一方言民俗還演繹出一個生動的小故事《掙與賠》:

有個做生意的,家裡雇了個上鍋的(方言詞,廚師),姓裴。商人有個討口彩的脾氣,凡事兒都想討個吉利,逢年過節就更不例外了。這年臘月三十晚上,商人和孩子老婆一大家子坐在炕上喜氣洋洋地喝酒吃菜,上鍋的夥計就在地上煮餃子,酒喝到差不多的時候,商人又上來了討口彩的毛病,他高聲問上鍋的:「夥計,姑扎怎麼樣了?掙了多少?」商人問這話的目的是希望上鍋的回答掙得很多很多,哪怕一個沒掙也要這樣說。在商人的腦子裡就有這樣的迷信,說餃子掙得多就預示著主人來年會掙更多的錢,發更大的財。可是這位耿直但有點不開竅的上鍋的偏偏就不明白主人的這層意思,況且他煮的餃子確實一個也沒有破碎的,於是他高興而且堅定地回答說:「一個也沒掙!你放心吧,有我老裴(賠)在,一個兒也掙不了。」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