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壓力何來?(圖)

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加快,輿論一邊倒的說法是美國政府「施壓」人民幣升值,中國政府會如此軟弱嗎?我們還是應該跳出國際政治和武俠小說的思路來探索人民幣升值趨勢的內在經濟原因。

過去20餘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驅動經濟增長似乎缺一不可,所以出口創匯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經濟考核指標,但在2009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負的40%以上,為了實現「保8%」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以超額貨幣驅動政府投資,投資對2009年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達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負數,中國的外匯儲備依然在加速增長。這個事實說明:出口創匯未必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外匯儲備的增長也未必是中國經濟的實際需求。

出口導向型的世界工廠模式使「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時至今日,世界工廠的模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資源,利潤和環境相繼成為中國外向型工業體系的剛性約束。如果外匯儲備的增長並非必然推動經濟增長,那就要主動抑製出口創匯的體制慣性,人民幣升值就會成為抑制企業出口創匯的經濟槓桿。因此,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並非來自於坊間流傳的「貨幣戰爭」,而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選擇。

過去5年,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和英鎊等主要貨幣的升值幅度遠高於對美元的升值,人們並沒有給予很高的關注。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動趨勢之所以更加重要,是因為中美兩國的經濟關係懸系全球經濟的穩定,一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一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兩國經濟之間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分工:美國人消費,中國人生產;美國人舉債,中國人儲蓄;美國人印紙,中國人幹活。

不久前,一位美國家庭主婦寫了一本暢銷書,書名是《沒有「中國製造」的日子》,用自己的親身體驗說明瞭美國社會對「中國製造」產品的依賴性。美國的國際收支長期失衡,最大的貿易赤字來自於對華貿易,因此,中美雙方都應努力解決國際收支的失衡,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就成為化解國際收支失衡的關鍵。

若把中美兩國的國際收支相對平衡作為人民幣匯率調整的背景,人民幣兌美元的合理匯率就不是以購買力平價為標準,而要以雙方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為標準,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均衡匯率。均衡匯率以中美國際收支相對平衡為基準,匯率調整的宏觀決策以中美戰略對話機制為平臺,在多層次的雙邊經濟往來中追求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若非要用「匯率操縱」這個名詞的話,那就是中美兩國要共同「操縱匯率」達到均衡點。

人民幣兌美元的均衡匯率區間將在哪裡呢?從2005年6月人民幣脫離「盯住」美元之後,至2010年6月的5年累計升幅為1.4856,即17.95%,平均每年升值3.59%。未來5年,人民幣兌美元若保持這個升值的速度,至2015年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將升到1:5.57,至2020年達到1:4.57。預計在這個匯率水平上,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率下降,進口購買力上升,中國的企業和家庭在美國的各類投資也勢必增加,從而使中美兩國的國際收支接近平衡。以人民幣升值為槓桿,中國的沿海工業帶將從「兩外(原料供給在外,銷售市場在外)」向「兩內(生產基地內遷,內地消費升級)」轉移,現在的沿海工業帶將逐步升級為中國消費帶,沿海先富起來的地區就會從外向型的製造業生產基地升級為消費市場和金融中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金岩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