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半部《論語》治天下 實為誤傳

 2010-06-06 23: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半部《論語》治天下」傳說是宋朝人趙普說的。

在後周時代,趙普 一直是大將趙匡胤的主要幕僚,給趙出謀劃策,但「陳橋兵變」趙氏黃袍加身之後,篡竊了後周政權的宋太祖為了維護朝 局穩定,留任了後周重臣範質、王溥、魏仁浦為相,趙普當時的實職是樞密直學士(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後升為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直到北宋建立後第 五年,才當上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夠資格例行參與國務會議,相當於宰相的級別了。而且,因為趙普對政事生疏,還鬧出了一連串職責、公文方面的 笑話,虧得王弟趙光義出面,數次出頭幫他緩解尷尬、收拾殘局。

原來,因為出身小吏,趙普幼時起就學問荒疏,屬於典型的辦事能力強、理論水平低的幹部。連宋太祖都覺得趙普的政策根底太淺薄,常勸他多讀書。開國時不用趙普為相,主要也是趙匡胤認準趙普只能幹實事,不能謀全局,難以勝任主持新朝建制的工作。所以,直到形勢非常穩定了,新朝的體制運行得差不多了,太祖才讓趙普坐上宰相的位置。

趙普長期做幕後工作,熟於吏事,專擅權謀,是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謀主,當上宰相後,他器量不足、目無全局、公私不分、攬權傾軋的毛病暴露無遺,甚至有一次還被宋太祖抓了個現行。

原來,宋太祖這個人對大臣常常不放心,動不動就搞「家訪」。尤其是他聽說趙普曾經把有些大臣說自己壞話的奏折,直接點爐子生火的八卦傳聞之後,他就非常想到趙普家去看看。

於是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宋太祖不宣而至,進了趙府大院。趙家正在吃飯,聽到外邊通報聖駕到了,趕緊抹抹嘴出來接駕。宋太祖扶起趙普,正待寒暄,眼角的餘光卻看見西邊廊下的陰影裡,一字擺開,有十個罈子,工藝精美,一看就是江南之物。

皇上背著手,在院子裡轉了幾圈,終於忍不住問趙普:你們看,那西邊的走廊下,是不是有幾個罈子啊?

趙普低頭道:是有幾個罈子。

皇上朝罈子越走越近問:這十個罈子裡,是什麼東西呀?

海產。

皇上俯身摩挲著一個罈子:哪裡來的海產啊?

吳越王錢俶剛送來的,還沒來得及打開。

皇上用力晃了晃罈子:收的什麼海產啊?大老遠送來的。

臣不知道。

皇上背著手回到院子中央:打開嚐嚐。

皇上的隨員費力搬過罈子,好容易開開了,罈子裡上面鋪著一層海產,下面滿滿的全是金元寶。皇上轉身就走了。

其實,趙普也不算說假話,因為海參、海帶是海產,珍珠、珊瑚也是海產,金子說不定也是從海底沉船中撈出來的。

宋太祖從此就不信任趙普了,所以他在太祖、太宗兩朝數起數落,沒有能夠連續秉政。

堪稱實幹家的趙普,更是陰謀家。除了策劃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後來還有別的表現。趙光義「燭影斧聲」弒兄奪位,當時已經被太祖貶斥在外的趙普為了討好趙光義,編造了一個「金匱之盟」的鬼話。 聲稱據他現場看到,太祖、太宗的生母杜太后臨死前,對太祖說「汝死當傳位汝弟」。

而且,他還偽造了一份「誓書」。

因為死無對證,所以趙普編造的故事為太宗製造了「合法繼承」皇位的根據,立刻換取了自己的第二個宰相任期。但,此陰謀過於拙劣,當時就被世人識破,趙普因而深為後人所鄙視。

那麼,「趙普說自己以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說法究竟從哪裡來的呢?

這句話強調了兩點認識。一是,《論語》實在了得,是「治天下」的無上秘法。二,趙普是非常厲害的經學大師,功力深不可測。可惜這兩點認識,既不符合史實,也經不起推敲。

翻開《宋史·趙普傳》:「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既薨,家人發篋視之, 則《論語》二十篇也。」當年,皇上嫌老趙書讀得少,說話辦事不講究,趙普「知恥後讀」,在家常悶頭作「看東西」狀,一坐就是一天,他死後家人好奇地打開書 箱,發現裡邊只有一部《論語》。

《論語》全書只有二十篇,當時有點文化的人,半日就可以讀完,所以不能由此記載,斷定趙普只讀過半部《論語》。

正史不見「半部」說法,查《趙普神道碑》也沒有,於是,扑去翻野史筆記。

南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稱:「趙普,一代勛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這段話下面,有作者小注雲:「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再就是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再往後的都是轉載這兩個版本。但是,《宋史》是元朝人編纂的,後人對其評價不高,認為這部史書是突擊完成的,選材不嚴,貪多務得,門檻過低,連很多野史筆記也照錄,但即使這樣一部書,也沒有採用「半部《論語》」的記載。

假設野史中的記載是真實的,那趙普的話也說得言不由衷,更顯然很有點獻媚成分在裡邊——

「治天下」是很嚴肅、很複雜的,用《論語》裡邊並不系統的理念,作為某些事務的指導原則,還嫌不足,偏要突出「半部」,有些太搬弄造作了。李敖曾經 寫道:「《論語》只不過是一萬一千七百零五個字的空疏東西,古代宰相竟想用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未免把‘治天下’看得大容易了。」

說「定天下」更荒唐。趙普曾長期擔任趙匡胤的掌書記(軍務高參),他用來輔佐趙匡胤「定天下」的(其實是「篡天下」),恰恰是謀略變通之術,在《論語》見不到。

敢說自己用《論語》打天下的,古今中外也只有趙普一人。連中學生都知道,趙家的天下不是從正路上取得的,《論語》裡哪條是教唆陰謀家們發動兵變的呢?趙普的政治履歷,正可以用來作為提倡「君君臣臣」的《論語》政治理想的反例。

因為這話說得不合事理,所以關於這話是否真為趙普所說,歷代質疑者不絕——北宋上承五代,那是軍閥混戰,軍人習慣了搞政變的時代,所以,宋代開國的 國策是重文輕武,大力推重讀書人,到范仲淹的時代,宋朝人的知識理論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此前的歷朝歷代。我們現在說宋朝人寫詩有學究氣,宋朝人還嘲笑唐朝 人的詩寫得鄙陋呢。北宋中期有人這樣說:本朝開國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在五代時受的教育,所以,連趙普那樣《論語》都讀不全的人,都可以出來當官秉政……言 外之意是不屑,因為《論語》在那時候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生教材。

但「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這個說法卻在南宋時成了定論。當時程朱理學興盛,朱熹著力拔高《論語》,該書被理學家們抬到包打天下、無所不能的程 度,甚至認為《論語》裡一句,頂別的書一百句,所以把「半部《論語》」的故事附會到了曾跟《論語》沾邊的趙普身上。《古今源流至論》《鶴林玉露》裡邊的 「記載」大概來自這個需要。這和後世商家的「啟髮式炒作」有些類似了。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