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而《玉篇》則把贄解釋為「摯玉帛也」。因此我們知道做「贄」的最重要的器物為玉器。
不同身份的人執的玉器不同,《周禮·春官》「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裡將王、公、侯、伯、子男所用的「贄」分為六個等級,用六種玉器表示,因而玉贄本身也是等級制的一種表現。
在交往及外事活動中,執玉與對方相見,不僅表示鄭重,禮貌,而且表示自己的信用和使命。《禮記》:「朝覲大夫之私規,非禮也。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疏:「既從君而行,不可私覿,若專使而出則可為之,故雲大夫執圭而使,謂受命執圭專使鄰國,得行私規,所以申己之誠信也。」
執玉贄時,必須表現出虔誠和鄭重其事的樣子。《禮記·玉藻》:「執龜玉,舉前曳踵,縮縮如也。」疏:「此一經論徐趨之事,言執圭玉之時有此徐趨也,......踵謂足後跟也,謂將行之初舉足前後曳,足跟行不離地,縮縮如也。」就是說執玉之時拿著玉,慢慢地走,足跟不離地,表現出蹁路的樣子這使我們想起了孔老夫子執玉時的樣子,《論語·鄉黨》記載孔夫子「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蹁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規,愉愉如也。」執著圭,彎著腰,慢慢地走.足縮縮,好像按照一定的步點前趨,多麼鄭重其事啊。
《左傳》一書記載了許多古人相見時執玉的禮節。成公二年,發生了著名的齊晉摹之戰。最初齊侯伐魯國,衛國乘機出兵攻齊。衛軍敗,晉以韓厥為司馬領兵救魯,衛、晉之軍與齊軍在鞍地對陣,齊侯兵敗,逢醜父機智地與齊侯換了位置,坐在主座上。吾軍韓厥追上了齊侯的戰車,「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韓厥捧著酒器,加上玉璧獻給齊侯,用外交辭令宣告齊侯被捕,逢醜父假冒齊侯,令齊侯下車取水,齊侯得以脫逃。這裡韓厥不僅執玉,還將玉壁獻給了齊侯。另一件以以壁為執的事是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從國內出走到曹國,曹共公在重耳洗澡時偷看重耳肋傍的脅肉,僖負羈的妻子知道了,便對僖負羈講,重耳是能成大業的人,曹公無禮定遭報復。於是僖負羈向重耳贈送食品,乃饋盤飧,真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公子把璧歸還。可見置璧其上與反璧是當時的一種禮節。
《左傳》還記述了在一定條件的事例,不能用手執玉而用口銜玉請罪的事例:僖公六年,諸侯出兵攻打鄭國。秋天,楚國兵圍許國以救鄭,諸侯又來救許,楚國退兵。冬季,蔡穆侯帶著許僖公到武城見楚子,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至,士輿櫬」。反縛著手,口中銜著璧,大夫穿著孝服,士抬著棺。楚子效法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使復其所」。這類銜璧請罪的事情在昭公四年還發生過一次,而且也是面對楚王。昭公四年秋,楚王帶領諸侯攻打吳國,並滅亡了賴國,賴子反縛著雙臂,「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於中軍」。
口中銜著璧,袒背的士和棺柩靈車隨其後,楚王「受其璧,焚其櫬,遷賴於鄢」。見面執物之禮統稱執見禮,按《周禮》,子、男所執為璧,在前述幾個事例中,執璧,獻璧,反璧可能還有某些特殊的含義,但卻是包含於執見禮之中的,是外事活動中執玉相見的特殊情況。
中國古代的用玉製度與等級制關係密切,玉執的不同,明顯地表現出執玉者的等級不同,這是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另外,用玉的等級制不僅表現於此,還表現在佩玉的形式與玉材的使用上。《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孺玟而溫組綬」。不同身份的人,佩玉的色澤、質地皆有區別,這一規定為後來一些朝代所效仿。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玉贄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