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而《玉篇》则把贽解释为“挚玉帛也”。因此我们知道做“贽”的最重要的器物为玉器。
不同身份的人执的玉器不同,《周礼·春官》“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里将王、公、侯、伯、子男所用的“贽”分为六个等级,用六种玉器表示,因而玉贽本身也是等级制的一种表现。
在交往及外事活动中,执玉与对方相见,不仅表示郑重,礼貌,而且表示自己的信用和使命。《礼记》:“朝觐大夫之私规,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疏:“既从君而行,不可私觌,若专使而出则可为之,故云大夫执圭而使,谓受命执圭专使邻国,得行私规,所以申己之诚信也。”
执玉贽时,必须表现出虔诚和郑重其事的样子。《礼记·玉藻》:“执龟玉,举前曳踵,缩缩如也。”疏:“此一经论徐趋之事,言执圭玉之时有此徐趋也,......踵谓足后跟也,谓将行之初举足前后曳,足跟行不离地,缩缩如也。”就是说执玉之时拿着玉,慢慢地走,足跟不离地,表现出蹁路的样子这使我们想起了孔老夫子执玉时的样子,《论语·乡党》记载孔夫子“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蹁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规,愉愉如也。”执着圭,弯着腰,慢慢地走.足缩缩,好像按照一定的步点前趋,多么郑重其事啊。
《左传》一书记载了许多古人相见时执玉的礼节。成公二年,发生了著名的齐晋摹之战。最初齐侯伐鲁国,卫国乘机出兵攻齐。卫军败,晋以韩厥为司马领兵救鲁,卫、晋之军与齐军在鞍地对阵,齐侯兵败,逢丑父机智地与齐侯换了位置,坐在主座上。吾军韩厥追上了齐侯的战车,“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韩厥捧着酒器,加上玉璧献给齐侯,用外交辞令宣告齐侯被捕,逢丑父假冒齐侯,令齐侯下车取水,齐侯得以脱逃。这里韩厥不仅执玉,还将玉壁献给了齐侯。另一件以以壁为执的事是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从国内出走到曹国,曹共公在重耳洗澡时偷看重耳肋傍的胁肉,僖负羁的妻子知道了,便对僖负羁讲,重耳是能成大业的人,曹公无礼定遭报复。于是僖负羁向重耳赠送食品,乃馈盘飧,真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公子把璧归还。可见置璧其上与反璧是当时的一种礼节。
《左传》还记述了在一定条件的事例,不能用手执玉而用口衔玉请罪的事例:僖公六年,诸侯出兵攻打郑国。秋天,楚国兵围许国以救郑,诸侯又来救许,楚国退兵。冬季,蔡穆侯带着许僖公到武城见楚子,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至,士舆榇”。反缚着手,口中衔着璧,大夫穿着孝服,士抬着棺。楚子效法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使复其所”。这类衔璧请罪的事情在昭公四年还发生过一次,而且也是面对楚王。昭公四年秋,楚王带领诸侯攻打吴国,并灭亡了赖国,赖子反缚着双臂,“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口中衔着璧,袒背的士和棺柩灵车随其后,楚王“受其璧,焚其榇,迁赖于鄢”。见面执物之礼统称执见礼,按《周礼》,子、男所执为璧,在前述几个事例中,执璧,献璧,反璧可能还有某些特殊的含义,但却是包含于执见礼之中的,是外事活动中执玉相见的特殊情况。
中国古代的用玉制度与等级制关系密切,玉执的不同,明显地表现出执玉者的等级不同,这是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另外,用玉的等级制不仅表现于此,还表现在佩玉的形式与玉材的使用上。《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孺玟而温组绶”。不同身份的人,佩玉的色泽、质地皆有区别,这一规定为后来一些朝代所效仿。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玉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