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海歸博士自殺,高校的大師夢該醒

 2009-10-24 00: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高校的「大師情結」之下,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朝少數的「大師級」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師,只有跟在「大師們」、「准大師們」之後打工,賣苦力,拿著餬口的工資。
  
9月17日,在浙江大學任講師的一名海歸博士留下6頁遺書後跳樓自殺。在跳樓前6天,他剛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相關材料。網路盛傳浙大曾給該博士口頭承諾,卻未能履行。這位博士在遺書中說,「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
  
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回國後沒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價……等等,被認為是海歸博士自殺的原因。令人關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學「1311計畫」引進的1000名學術骨幹之一,這就讓人納悶:引進的「學術骨幹」,回國後為何難以開展科研?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計畫」其實已透露出答案,據悉,「1311計畫」團隊的組成是,100位大師,300位核心人才,100個創新團隊,1000個學術骨幹。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國前,是否根據這些數據做過算術。這裡不妨簡單算一下,100位大師,按每位年薪50萬計算(22日的《楚天都市報》報導,武漢大學準備引進10至20名傑出人才、80至100名學科帶頭人,最高年薪可達百萬元人民幣,50萬年薪只是武漢大學的一半),就是5000萬,再按每位科研啟動經費200萬計算(對「大師」來說,這實在算不了什麼),就是2個億。也就是說,僅100位「大師」就要花去兩個來億。還需要繼續計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個創新團隊嗎?這一路算下來,算到學術骨幹,留下的資源就可憐得剩那麼一點點了。
  
媒體的報導,也揭示出「計畫」的主體是大師們:位於浙大紫金校區的教師宿舍區裡,還預留著近百套沒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過,那些都是給「大師」 們準備的。100位大師,好大的氣派!可問題是,放眼全中國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師?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師」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師」,條件待遇卻一定是「大師級」;更有眾多「大師」級人物,多處兼職,處處領薪,早先浙大傳出的院士課題組論文造假案,當事的院士,是浙大聘來兼職任院長的,每年到校工作時間不長,連自己署名發表論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給他「大師級」年薪?
  
在高校的「大師情結」之下,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朝少數的「大師級」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師,只有跟在「大師們」、「准大師們」之後打工,賣苦力,拿著餬口的工資。學術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漸漸喪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婦熬成婆,擠入「大師」隊伍,然後擁有學術資源的配置權,再讓一幫年輕人幹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輕人接受不了現實,比如這位博士,發出「殘酷、無信、無情」之嘆,做出極端之舉。
  
有研究表明,物理學、化學、醫學、經濟學等諾貝爾獎獲獎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齡為40.16歲,35歲取得成果最多。並指出,一生中黃金創造期大致是 26歲至46歲年齡段。因此,重視為青年學者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國際上的共識。在美國的博士教育中,幾乎很少有博士沒有全額獎學金的,讀博士期間,博士們就不為自己的生計擔憂,全額獎學金足以讓他們全心投入研究。而獲得大學教職之後,一個普通講師就可以獨立開展研究,可以指導博士生。
  
高校近年來辦學資金越來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並沒有好轉,原因就在於學術資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權、學術權擁有者手中。與國外大學一校之內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國內高校不同學科、不同學術頭銜的教授,待遇相距很遠,有的甚至達10倍,更不用說普通教師與那些「大師級」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國高校的「大師計畫」之下,有為的青年學者要麼陷入焦慮,要麼走上「運作大師路線」。這樣的大學大師夢,也可能只是做夢了。這次海歸博士的自殺,能否驚醒大學的美夢呢?(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