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終生奉獻的牛老大(圖)

 2008-06-06 20:3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好久沒看到水牛在田里拉犁耕田,也好久好久沒見到牛車走在鄉間小道,偶而尾巴下面擠出一坨黃金,啪一聲掉在地上的畫面。

中年以上的人,回憶起從前的種種往事,水牛拉車的印象,不由地就會浮上腦際。水牛是龐大的動物,但是性情卻出奇地溫馴,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的好幫手。

水牛幫人類做的事可多了,除了開墾土地、耕田,平時還要拉車運送物品。沈重的農作物、稻草、建房屋的石材,木材,一般的貨物,再怎麼重的東西,牛都毫無怨言的一肩挑起,腳步邁開,一步步地聽從主人的指揮,上山下地的到處去。做了那麼多辛苦的差事,牛只要吃點草,休息一下,就心滿意足地反芻起來,慢慢去消化青草的纖維,並回味青草那誘人的香氣。

臺灣早年是個農業社會,牛,是農家的寶,但並不是人人都養得起牛,田地少的人家,沒養牛,每到農忙,就會向有牛的人家借牛來使用。純樸的農村,濃濃的人情味,鄉下人互助的情誼,回想起來感人至深。

水牛的力氣大,又耐操勞,炎熱的大夏天,喜歡泡在水裡涼快一下,但是經常為了幫主人拉車,必須行走在被太陽晒得發燙的泥路上,只要看見主人熱得只穿一條內褲,就知道牛也一樣熱得受不了。體貼的主人,當然也想到這一點,因此總不忘在牛背上鋪一塊麻布袋,牛車旁挂一隻水桶,帶一支長柄杓,一邊走一邊舀水澆在麻布袋上,讓牛涼快涼快。當然還要不時停車讓牛喝幾口水,使牛的皮膚上和體內保持充足的水分,不致失水,牛才有力氣繼續拉車。

以前沒有柏油路,牛車山上山下走的都是崎嶇不平的泥土路或碎石路,牛走起來辛苦,坐在牛車上也顛簸不已,甚至全身被顛得發麻。

據說最早引進水牛的是荷蘭的傳教士,還教導平埔族人如何用牛耕種。漢人來臺時也帶來些水牛,鄭成功時代,從華南引進更多水牛來開墾土地。先民也馴化野生水牛,尤其原住民馴牛最有一套,他們捕捉野生水牛後,讓它先餓幾天,等牛餓到受不了,就餵它吃草料,牛就被收買而為人所用了。

幾百年來,水牛一直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也是開拓臺灣這塊土地的大功臣,更是農業的主力。早年的臺灣,水牛的身影,穿梭在山區、小路、鄉間,水田,甚至大街小巷,牛車鐵輪子壓出來的車軌路,像兩條小水溝一樣,在大地上縱橫延伸,後來路上鋪了柏油,牛車輪子改為橡膠輪,牛車經過時的嘎嘎聲,就此消失了。

到了現代,汽車滿街跑,牛車早已不見蹤影,田裡有耕耘機、收割機、打穀機,再也不需要水牛來幫忙了。許多農家的水牛,功成身退,得以終老天年。有些人家將老牛賣了,換了幾文錢貼補家用。牛辛苦一輩子,最後被人宰殺成了桌上的佳餚,讓人心中萬般不舍。將家中老友送進屠宰場,讓老饕打牙祭,真是於心何忍啊!

劉興欽生長於農家,他是不吃牛肉的,在這幅畫中,他為勞苦功高,功成身退的老牛寫了首打油詩:

耕田拉犁剛過去,

接著拉車更吃力。

終生奉獻不抗議,

何忍拿它打牙祭。


来源:人間福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