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我無法自理生活,患了重度憂鬱症,甚至數度自殘...",曾在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管暉吉,昨天行走自如,證明中風患者只要把握復健的黃金期,還有站起來走路的機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醫師韓德生指出,中風病人常見的後遺症包括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行走困難、無法正常言語,特別是在慢性期出現肌肉痙攣及張力增加,造成肢體變形。尤其天冷時,更會出現痙攣性疼痛,嚴重者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
管暉吉提醒其他病友,遵照醫師所訂復健計畫,每天至少做20分鐘伸展運動,即使是簡單拉筋及關節活動,可避免痙攣更加嚴重,也有助恢復。
管暉吉說,兩年前他在公司的訓練活動中,意外造成右頸椎動脈剝離,半身麻痺,卻因接受血管栓塞治療,導致腦幹點狀出血,從此左半邊軀體癱瘓,身心深受打擊,他併發重度憂鬱症,曾用刀和玻璃割腕和刺胸,企圖了結殘生。
所幸,管暉吉並沒有死,他的太太則拿著家庭合照,勸他接受生病的事實。轉念後,他按時接受物理和藥物治療,從左手臂無法伸直,左腳只能用拖行,需要看護攙扶,慢慢地,從拿三腳枴杖,到使用單只枴杖,再甩掉任何助行器,而抗憂鬱藥物也由每天10幾顆到只剩1顆半,證實只要努力復健,終有站起來的一天。
韓德生強調,中風急性期後1年內,是復健黃金時期,對於患者常見的肌肉攣縮問題,如今已有肉毒桿菌素注射及口服藥物幫助改善,配合居家穿戴副木,都可讓病患加速復健,病友切勿灰心喪志。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不放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